本报讯 (记者 李啸 通讯员 吕律)陈建华是淳安县枫树岭镇源塘村农民,目前发展了两个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面积达700亩。陈建华说,他扩种中药材,是因为“手里有订单,药材不怕卖不出去”。近日,记者从省工商局了解到,今年我省有125万农户与1.53万家涉农企业签订了120万份农业订单合同,总金额超过250亿元,比去年增长25%。
在订单农业发展之初,很多人心存疑虑,认为订单农业价格难定、违约难究、风险难控。近年来,我省通过制定订单农业示范文本和打造基层订单农业服务组织、建立合同信用评价体系、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资本流转等举措,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和企业热衷于订单农业。“订单农业的核心是价格问题。”省工商局副局长祝贤林说,经过多年探索,目前我省绝大多数涉农订单采用的是“最低保护价+灵活市场价”的价格模式,收购农产品时,如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则按市场价收购,如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则须按保护价收购。这无疑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灵活市场价”也保护了双方的利益,提高了订单的履行率。
祝贤林表示,目前,浙江已基本构建起一个以合同规范文本为指引,订单农业服务站为支撑,“守合同重信用”农户为标杆,规范农村经纪人队伍为渠道的完整的订单农业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