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一根香蕉的“旅行”

  “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况再次出现在香蕉身上。广西香蕉进入11月后价格急剧下跌,从每公斤2.8元直降为0.8元、0.4元。可在北京市场上,香蕉的价格是每公斤4元,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本文通过蕉农、当地代购商,外地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几个环节,揭示了一根香蕉的利益分布情况。
  据了解,今年广西香蕉的种植面积约106万亩,由于采用了良种良法大获丰收,总产量将达210万吨,比上年增长116.4%。目前,在一系列措施的刺激下,香蕉价格有所回升。蕉农卢春能说,政府每公斤4分钱的补助政策让农户们很欣喜,但领到钱的却没有几人,蕉农还是要赔钱。
  北京大洋路香蕉批发市场的一个仓库前,一群装卸工人正忙着卸一车从云南运过来的香蕉。货车司机杨明说:“这一路上又是下雪又是塌方的,许多高速公路都不能走,原本两三天就能跑完的活,我们整整用了七天。”“油价也上涨了一半,这运输成本自然就涨上去了。”
  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批发商高先生感叹:“今年油价上涨,加上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储存费用,每箱要额外加上15元,一箱香蕉到我手里的成本价为29元,我再以31元的价格转手卖给其他商贩,只能赚2元钱。”
  那么究竟是谁赚取了高额利润?
  大洋路批发市场水果部门副经理李守红介绍,香蕉从广西的农田里到百姓的餐桌上,需要好多环节:当地代购商在香蕉成熟季节收购各个农户的香蕉;外地批发商去当地代购商手中收购,代购商从中收取一定代理费;货物经物流运送至目的地,再经一级级批发商卖到商贩手中,香蕉才进入消费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由气候变差引起的总体运力跟不上,是造成香蕉滞销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种植面积、产量上去了,销售、信息服务、产业化却并没有跟上。如果实现产供销一条龙,且有较好的保鲜冷藏技术,就能更好地面对这样的危机。实现有种有销的订单农业是大势所趋。
(摘自《中国财经报》 王近辉/文 2009年12月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