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江山白菇只是一道普通的火锅菜,但善良、聪慧的衢州人却用它在四川省青川县创造了一个特色援建模式,为当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一道火锅菜引发的轰动
特约记者 熊芙蓉
借地发展,破了资源难题
  发展江山白菇需要利用已经腾空的废旧板房,可是衢州市援建的青川县马公乡既无板房资源、又没有搭建板房的土地,特别是交通不便、产品运输困难很多。怎么办?经过反复调研,衢州市援建指挥部决定:通过“借地发展”的形式,以“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在青川县另一个乡——桥楼乡建立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让马公乡的村民来此地学习。
  如今,桥楼乡空出的板房学校里,已挂上示范园区、技术培训基地的牌子。走进园区,只见近200套板房里整整齐齐地摆着江山白菇袋料,一群村民正在饶有兴致地拌料、装袋、灭菌、接种。
  衢州市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范叶和介绍,基地里已种植了20万袋江山白菇,预计11月底就能出菇上市。该园区已成为浙江产业援建的亮点之一。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远程授技,办起“空中课堂”
  2009年5月6日下午,青川县马公乡的衢州市援建指挥部内,赵国清等7位农户早早聚集在一起,等待着网络视频中,远在千里之外的衢州专家们给他们讲授食用菌种植技术。“杨老师,马公海拔1300米以上,发展金针菇行吗?”“马公乡的交通比较差,远途运输和途中颠簸,对金针菇的销售质量和价格会有咋样的影响?”……农民们争先恐后地提问。
  原来,金针菇种植周期短,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技术要求,需要及时指导,但让衢州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频繁到马公乡现场指导又有难度,灵机一动,大家便想到了利用网络视频授课的主意。
  5月5日,“空中课堂”技术平台搭建完成,6日下午,开始首次“空中教学”。
  马公乡地处偏远、时常停电,为了确保大家能看到直播课,乡里提前预备了发电机。40余分钟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农民们着急了,他们还有很多问题来不及问。当得知“空中课堂”将根据需求定期开课时,他们开心地让指挥部工作人员在平台上留言:“非常感谢衢州人民的深情厚谊,有了你们的帮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下山脱贫,开始异地创业
  身穿“江山白菇专业合作社”工作服,架着一幅深度眼镜的李远华告诉记者,他是马公乡村民,如今全家都已搬到了桥楼乡。他的两个女儿就在桥楼小学读书,他和爱人在园区里学技术,每月每人还有一千元的工资。“今年主要在园区内学习,自己适当种一些,明年准备种几万袋,合作社已答应提供菌种,出菇了就保护价收购。”李远华的打算还有很多,如果赚了钱,他想买一辆车。
  听过“空中课堂”的课后,村民何立海更是信心十足,他是马公乡里第一个报名来桥楼乡学习的。如今他与李远华一样,也在园区里边学边种,他已计划留在桥楼乡,还打算赚钱后就在桥楼乡建新房。
  据悉,随着青川县板房的逐步腾空,目前马公乡已有20多户农民跃跃欲试,准备明年下山异地租用板房种植江山白菇。
板房利用,火锅菜还大有“吃头”
  利用闲置板房种植江山白菇,无疑给灾区的空闲板房处理提供了新思路。桥楼乡有关负责人表示,学生搬进新学校后,闲置板房的处理已成了他们的头痛事。他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桥楼乡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内的近200套原学校板房,如果按每套500元的拆除费用算,得花10万元,土地复垦还得花费不少钱,复垦后种植玉米、马铃薯每亩年收入不到1000元;而如今直接用于发展江山白菇,每亩年产值可达五六万元,利润可达2.5万元。
  据统计,青川县可直接用于种植江山白菇的板房有近5000套,面积8万平方米;而如果把县城的板房也转移到郊区乡镇,可利用板房面积将达50万平方米。这些板房共可种植江山白菇2500万袋,年产值1亿元,利润可达5000万元。“四川火锅餐饮发达,特别是在成都、绵阳等大中城市,金针菇市场十分看好。”有关人士表示,青川本来就有香菇、木耳产业,引进、培育、发展江山白菇,能使青川的食用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今后,“冬春有江山白菇、夏秋有香菇木耳”,也为四川人增添了口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