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原领导人谷牧于2009年11月6日逝世,享年96岁。这位扛过枪、拿过笔的老人,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阶段,或是实践者,或是指挥者,他的革命生涯可谓峥嵘多彩。
年少家贫 祖父支持其读书
谷牧1914年9月出生在山东荣成宁津东墩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门衰祚薄”,家境萧条,常受大户人家欺负。祖父对谷牧说:“日子再艰难,也要供你读书,支撑起咱这个家。”从小,谷牧就受到良好的私塾教育。到15岁时,他更是考取了荣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在高小期间,谷牧成绩优异,他被吸收为共青团员,同时参加反对国民党的地下宣传工作。
1932年7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谷牧到达北平,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工作,是北平左联负责人之一。主办进步文艺刊物《泡沫》,并在进步文艺团体和文艺青年中开展党的工作。1936年,他被派到张学良的东北军,从事兵运工作,并亲历西安事变。1940年9月,谷牧被调到山东分局机关工作,工作也由“地下”转为“地上”,主要是掌管机要、起草文电和联络。
出国考察 力推借鉴改革路
新中国成立后,谷牧先后辅佐周恩来和邓小平分管经济工作,在重重困难中维护和推动经济运行。从1978年底到1988年初近10年中,分管对外开放工作。十年间,谷牧一人扮演着多个角色:他既是开放政策探索者,又是政策的推行者;在中央,他是前线的指挥官;对地方,他是中央的决策者。
谷牧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人生,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1978年5月,中央派往西欧考察的第一支队伍抵达法国,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谷牧正是该团的负责人。他也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率领对外考察团的中国高官。
1978年之前,分管对外开放工作的副总理谷牧还从未踏出过国门。那时他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印象停留在苏联人列昂节夫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上。
这次出国,谷牧在回忆录里仅用“紧迫感”表达了当时的心情。另一方面,谷牧也看出中国市场对西欧各国的诱惑。谷牧受到各国总统和总理们的会见和宴请,这出乎他的意料——若按照国际交往对等原则,此行的会谈对象可能也是副总理一级的官员。在西德,巴伐利亚州州长卡里在宴会上表示,愿意提供50亿美元的支持,无需谈判,握握手即可。
出访西欧五国回来后,谷牧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汇报时直言不讳:“都说资本主义处于崩溃的边沿,但我看战后欧洲经济的发展和起飞,有很多的做法值得我们研究、总结和借鉴。”而他这次汇报得到老帅们的认同,聂荣臻元帅还把他叫到家里,专门听取汇报,更是评价说:“你的报告写得太好了,我都看了五六遍。”汇报会后,邓小平找谷牧谈话,说:引进这件事反正要做,重要的是争取时间。
1979年9月,谷牧赴日本,敲定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笔外国政府贷款,成为日后大规模利用国外贷款的先行者。随后,谷牧出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主任,着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利用外资的法律,吸收外商资金从此有了法律保障。
主抓经济 沿海开放指挥者
叶剑英说:“谷牧你懂经济,搞特区我放心。小平说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你就是侦察兵,要杀出一条血路。计划经济搞不通,也许你搞特区能给中国找到出路。”
1979年5月,谷牧亲赴广东、福建两省。20多天的调研结束后,谷牧勾勒出了特区政策的轮廓:经济计划以省为主;赋予这两省较多的机动权;财政上划分收支,新增收益较多地留给地方;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各划出一定区域办出口特区,优惠税率,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
时至今日,这些最初的政策虽已几经调整,但其内核却从未改变。
之后的数年间,广东发展模式经历过不同声音,而改革派们也受到过“忠告”。但谷牧,从未冒进,也未停滞,充满着对改革的坚持与信心。
1988年,谷牧年事已高,即将离开国务院领导岗位。当年3月,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谷牧说,外向型经济在沿海地区将会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我有这个信心”。这次报告被视为谷牧的“告别演说”。在谷牧告别之后的20年中,中国已逐步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这足以告慰谷牧的努力:现实比他的信心走得更远。
(据《新京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