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李昌平谈农业政策的四阶段

  李昌平,三农问题专家。2000年,他因上书中央反映三农问题而一举成名。李昌平将中国农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农产品短缺阶段、大宗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阶段、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绝对过剩农业高度发达阶段、农业异化阶段。他认为中国农业早已过了温饱阶段,而开始进入“追求价格增长收益”,即增加农民收入的阶段。但这第二个阶段我们走了20多年,还没有成效。他将原因归为农业政策和实际情况的脱轨,“我们农业政策还处于第一个阶段,还追求产量,增产不增收。”
  记者:现在中国的农业主要是处在哪个阶段?
  李昌平:我们的农业实际情况早就进入第二个阶段了,可我们农业政策还处于第一个阶段,还追求产量,增产不增收。
  第二个阶段农业政策的关键之关键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台湾进入第二个阶段只用了6年时间,他第一个阶段也是6年就完成了。但我们用了30多年还没有完成,就是因为没有追究价格收益。因为追究价格收益才能有定价权和附加值,而定价权和附加值的获得,实际上就是要让农民组织化。
  记者:这几年不是每年的1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吗?而且现在也不单是追求农业产量,而是“又好又快发展”。
  李昌平:有1号文件表明我们重视,并不表明农业政策就一定是对的。我们在1985年就完成了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温饱阶段。第一个阶段,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对。用3年的时间我们的粮食产量就起来了,1985年粮食就过剩了。
  可是增加农民收入,我们用了多少年呢?我们从1985年到现在,如果把打工的收入剔除,农民的收入这二十几年来一直是下降的,这就要反思一下。
  增加农民收入政策的要点是什么呢?就是组织化。但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把农民的组织化作为一个要点。有的国家已进入第三个阶段,在追求国际市场份额收益了,我们的公司还在跟农民抢国内市场份额。我们在内部打架,你报一块钱一斤,我报九毛,你报九毛,我报八毛,这样根本挣不到钱。
  记者:那到您说的第三、第四个阶段,中国农业又该如何发展?
  李昌平:当农业发展到第三个阶段,追求市场份额收益时,我们要学美国,学欧洲,要扶持我们的龙头企业到海外去抢占别人的市场份额。我们的出口越多,占有别人的市场份额越多,不仅国内的价格收益越高,且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也越大,赚外国的钱也越多,农民的经济效益就能增加。
  到了第四阶段,某些地方的农业工业化和服务业化的阶段,必须遵循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发展后现代农业。
  所以现在要分阶段制定政策。比如东北、胶东半岛、海南岛和新疆的一部分地方,已经进入农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了,就需要实行第三个阶段的农业政策的指导。有的大城市的郊区,工业发达的地方,农业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就制定第四个阶段的农业政策。全国多数地方都处于农业发展的第二阶段,而农业政策还是第一阶段的,这是当前农业发展最大的问题。
  (据中广网 龚力/文2009年11月9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