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桐乡:江南水乡添优雅

  节
安吉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本报讯 (见习记者 陈鎏琰)10月25日,由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民革中央和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暨2009首届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在安吉开幕。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宣布活动开幕。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副省长茅临生,省政协副主席冯明光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位嘉宾出席开幕式。
  本届节庆活动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围绕“美丽乡村”、“经贸洽谈”和“文化活动”3大板块,将举办10大主要活动。
  茅临生在致辞中说,近年来,我省充分利用农业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丽、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立足自然生态资源和农业主导产业,引入现代旅游理念,依托旅游渠道,充分发挥农业、旅游两个行业的优势,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弘扬农耕文化,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业,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本次活动的举办,为我省了解国内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情况,学习先进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必然会促进浙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开幕式上,安吉县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被民革中央命名为“民革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基地”。
桐乡:江南水乡添优雅
本报记者 裘智军 见习记者 陆 颖
  编者按:我省自2003年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以来,至2008年底已建成长效保洁河道逾2万公里,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中的河道保洁率达100%,全省河道保洁覆盖率达30%以上,有效地改善了水环境。自本期起,本报特开设《聚焦河道保洁》栏目,介绍一批河道长效保洁管理的先进典型,供各地借鉴。
  提起桐乡,人们就会联想到桑树成林,菊海成片,清澈的河水穿过田野、流经村落,河边人家炊烟缭绕……举世闻名的乌镇就坐落在这片大地上,清清的河水为古镇增添了优雅的色彩。
  据了解,从2004开始,桐乡市开展了以清淤、生态护岸为主的河道综合整治。至2008年,全市累计整治河道1612.14公里,疏竣土方2253.96立方米,建成各类护岸417.20公里、生态圩堤288.91公里,有效改善了全市的水生态环境,提高了防洪排涝和引水灌溉能力,人民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河水清了,河岸美了,钓鱼的人也多了。一到周末,外地人都开着车来。”大麻镇永丰村村民柴建国告诉记者。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桐乡水利工作者并没有在成绩面前陶醉,他们在抓好河道整治的同时,加快了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工作。据桐乡市水利局相关人员介绍,桐乡河道是上游洪水的过境走廊,大量漂浮物流经本市,加之农村河岸居民不良的生活习惯,水葫芦和白色污染物曾一度漂满河面,淤积在农村部分河道中,对河道水环境造成了破坏。2008年3月,桐乡市投入资金1000万元,开展了以集中清理水葫芦为内容的河道保洁专项整治活动,使全市河道基本达到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三无”标准,并以此为契机,拉开了河道保洁长效管理的序幕。
  “河道保洁要注重长效。”桐乡市水利局河道管理站站长胡献明说,“只有通过长效管理,河道才能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现象。”2008年桐乡市在开展水葫芦专项整治的同时,明确了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工作目标任务,建立了保洁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制定了河道保洁考核标准和办法,完善了河道保洁日常监督机制。各镇(街道)以村为单位组建的专业保洁队伍,每10公里配备河道保洁员2名,每20公里配备河道保洁监督员1名。截至目前,全市共配备保洁队伍185支,有专职河道保洁员674名、保洁监督员178名。如今,桐乡市河道保洁工作已覆盖全市12个镇(街道),农村河道保洁率达100%,展现出了一个生态自然、人水和谐的新桐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