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世上有一个地方遍地服装却无人捡拾,你肯定会嘲笑这纯属无稽之谈。但若你亲自来到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便会相信“衣比纸贱”绝非天方夜谭。在那里,一件件衣服如垃圾一样,若从三轮车上倾滑落地,也无人理会。
碣石镇为何会出现这种怪状?这些看起来光鲜却廉价的服装来自何方?又去往何处?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家家腾房搭屋堆旧衫
李群(化名)是碣石本地人,他说,当地人把“洋垃圾”服装称为“旧衣服”,在公开层面,他们不愿提及“走私”和“洋垃圾”这两个贬义词。但在与顾客的交流中,这两个词却是一种噱头,是最大的卖点。
据了解,碣石镇的“洋垃圾”店主要集中在三家村、道井、东关巷、新绕、水巷口和打石庙,其中,以道井和新绕两地的规模最为庞大。不过,所有店铺,均无合法经营的牌证。
在打石庙一带,当地居民都把一楼腾空,用于堆放和翻新衣服,以及悬挂样品。一辆辆三轮车在巷子里穿行,并不时在各个店铺前停留,店里的伙计们兴高采烈地卸货、装货。由于三轮车后兜被塞得过满,且巷子路面狭窄不平,时常有衣服滑落到地上。但根本没人愿意弯腰捡拾,地上满是沾满尘土的脏服装,巷口的垃圾堆也几乎全被服装所充斥。
“新衣”卖相翻新有术
悬挂在各家店内的样品,从几米开外看去,几乎与新服装无异;只有近距离细看,才能辨清瑕疵。背后,是店主和伙计们按部就班的翻新程序。
这些服装一开始从集散地运到店铺时,犹若垃圾,几乎找不到一件卖相好的。拿到货以后,店老板首先分门别类,接着用板刷和去污剂把衣服上一些较为明显的污渍刷掉,然后,对纽扣脱落的,用早已采购好的形形色色的纽扣补上,对某些贴身穿的服装,则重新拆缝上各种商标布块。一般的服装经过以上翻新流程,即可销售;但价格稍贵的毛料上衣和牛仔裤等,却还需额外的电熨。
在一家专卖牛仔裤的店铺里,记者看到店员们忙碌地熨烫着一大堆皱纹满布、毫无裤型的牛仔裤;另一侧是已经熨烫好的、叠放整齐的、用统一塑料袋包装的“新裤子”。店员们说,牛仔裤原本就不易区分新旧,不少年轻人还喜欢“怀旧的感觉”,所以只要臀部和大腿部位的布料不被明显地磨薄磨滑,充当新裤卖不成问题。
不管什么档次、什么价位的衣服,在翻新流程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消毒。
一手赚卖家一手赚买家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碣石镇的各个“旧服装市场”都显得诡异。在这里,店主们不仅不主动招呼路人进店看看,还不约而同地用非常警觉的眼神打量来来往往的外地人。
在一家卖大衣的店里,记者询问价格,店主问要多少件,听到“一件”便不再理会。巷子里顾客很少,但店主们并不着急,满脸笑容喝茶、打牌、聊天,看起来并不怎么上心。
虽然光临的顾客少之又少,但三轮车仍忙碌地穿梭,把翻新的服装一车车运送出去。一位店员说,已经做了多年旧服装生意的老板,根本懒得理会零售生意,多年积累遍布全国各地的客户资源,“够他们赚的了”。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店主都那么财大气粗,在东关巷一家地理位置略显偏僻的小店里,一位年近六旬的大妈见到有外地客人,非常热情。她的店里专卖韩国货,从T恤衫到羽绒服,应有尽有。一件款式时尚的衬衫开价3元,一件面料和设计俱佳的羽绒服开价30元。她笑说:“买得多可以更便宜。衬衫2元,羽绒服20元。”
这些“洋垃圾”服装来自何方、又去往何处?李群给记者引见了一位行内人胡明(化名)。他说:“香港有个大老板,承包了大量美国、韩国等国家淘汰下来的服装。服装埋到地底下很难化掉,烧了又污染空气,这对重视环保的发达国家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他们就倒贴钱找人帮忙处理掉。这个老板两头赚钱,一手拿外国政府的钱,一手倒卖到中国内地。”“碣石人做这个已有十多年,有两个本地人是最大的批发商,从香港拿货后倒卖给镇上的老百姓。‘洋垃圾’服装中不乏世界顶级名牌的正装,一般按件数卖;档次低的,就称斤两卖。1998年全国打击走私专项行动之后,碣石的‘洋垃圾’服装已经少了很多,但近年来,尤其是今年7月份以后,又满大街都是。我不知道店铺的确切数量,估计有1万家左右。”
“从碣石出去的服装无所不在,东莞、深圳的市面上都有得卖,部分卖相好的甚至进了专业服装市场。而在省外,湖南、四川……几乎都有买家。好货进城卖,差货下乡卖。”胡明认为年总销量至少上亿件。
“洋垃圾”再现须高度重视
北京服装学院轻化工程教研室主任王建明指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有不法分子从国外走私未经消毒处理的“洋垃圾”服装,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我国对此的打击力度很大,但最近“洋垃圾”服装的再现表明,又开始有一部分人通过各种途径往国内运输这些污染源了,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王建明指出,“洋垃圾”中普遍存在大量病菌,传染性很强。而服装材料中又含大量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些微生物可以此为碳源来维持其生长,最后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
(摘自《广州日报》张强/文 2009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