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专版

为农民增收注入“源头活水”

——苍南县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建设纪实

  通讯员 沈年桥
  今年8月,当许多蔬菜基地遭到“莫拉克”台风袭击时,苍南县仙居乡雅中村的蔬菜基地却影响不大。原来,今年初,该基地里的农户搭架了钢管大棚,采用温室穴盘育苗,错开季节,并采取搭架、绑蔓等栽培方法,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使得基地的防台抗灾能力大大增强。
  其实,蔬菜基地农防台抗灾能力的提高,归功于苍南县蔬菜产业提升项目的实施。去年10月,苍南县仙居乡雅中村的蔬菜基地被省农业厅、财政厅列入2008年蔬菜产业提升项目,由温州市雅发果蔬专业合作社和苍南县农技推广总站承建,项目总投资478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00万元,地方财政15万元,自筹资金277.6万元。
  通过近一年的建设,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现代化的蔬菜生产基地呈现在菜农面前:基地里所有的机耕路实现了水泥硬化,既方便了农事操作和产品运输,又减少产品机械损伤损失;基地周边增设了6000多平方米的围栏,标准农用线路架设到每块菜地,长达2.8千米标准三面光排水渠道纵横交错,相互贯通,其中262亩菜地还安装了先进的微滴灌设备,202亩菜地搭建了8米宽的标准化钢架大棚,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育苗大棚。
  更让菜农高兴的是,基地内的排水渠道设计和布局经过水利专家论证,具有较高的抗台标准,经受了今年“莫拉克”台风的严峻考验;一大批先进生产技术的组装应用,又增强了蔬菜生产能力,如穴盘育苗技术的推广使秋番茄有效地避免了台风和暴雨的危害;基地内遍布防虫网、杀虫灯、色板、昆虫性诱剂等综防设施,有效地控制了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微滴灌系统的启用,不仅提高了基地的抗旱能力,而且节省了工人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8米宽的标准化钢管大棚的建成,又提高了基地抗低温能力,为大棚番茄等蔬菜的长季节栽培创造了条件。基地采取的“六统一”的管理模式,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减轻了环境污染,提升了蔬菜的品质。据统计,今年苍南县番茄穴盘育苗技术和有机肥应用面积分别达到了8500多亩和1.2万多亩,分别占全县大棚番茄栽培面积的63.0%和88.9%。今后,合作社还计划将基地建成集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中心实验园。
  苍南县农技推广总站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针对菜农的需求,一边举办相关技术培训班等,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边邀请省市农业专家到田间现场指导菜农生产,同时,带领蔬菜种植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并通过这些“领路人”的示范作用,逐步提高全县农民的科技素质。
  基地设施的改善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不仅提高了蔬菜生产能力,而且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效益。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苍南县的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到了1.75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以上;设施蔬菜产量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加上西红柿-晚稻、西红柿-甜瓜等一批高效种植模式的推广,菜农的收入大幅增加,据统计,核心基地和辐射区的番茄平均亩产分别达7156公斤、6518公斤,比非项目区提高了1263公斤和625公斤,亩效益分别增加3158元和1563元,产量和效益增幅分别达到了21.4%、10.6%和26.3%、13.1%。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