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一片绿叶“长成”一个大产业

  见习记者 陈鎏琰
  历经60年阳光雨露,一片绿叶“长成”一个大产业——2008年,浙江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达5.8万吨和57亿元,占全省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35.2%和92.5%,名优茶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浙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前,省农业厅经作局原茶叶推广研究员王家斌向我们讲述了浙江茶叶的创新成名历程。
专家的无奈和遗憾
  今年已80高龄的王家斌自1953年大学毕业后,从事浙江茶叶研究推广工作整整43个年头。“浙江名茶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唐朝,就有陆羽的《茶经》介绍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茶。”然而,到新中国成立时,我省除西湖龙井等寥寥几只名茶外,其余的名茶均相继销声匿迹、先后失传。而即使是西湖龙井,产量也极少。王家斌给记者打了一个比喻,当时采十担茶叶,能有一担用来做西湖龙井就很好了,其余的都做成了价格很低的大宗茶。说起这些,王家斌相当惋惜。
  不仅仅是名茶品种的消失。王家斌回忆说,在1978年之前,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种茶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且容易引起“林茶矛盾”和“粮茶矛盾”。“这其实是一种偏见,”王家斌说,“林茶和粮茶发展根本不矛盾。种植茶叶,能够使农民增加收入,这样才能更好地扶持粮食和林业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名茶的重生和飘香
  虽然遭到了一些阻力,但1966年到1978年,浙江还是发展了150万亩的新茶园。1974年,一份“1915年我省惠明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资料在丽水被发现,震动全省。通过茶叶科技人员的认真考察和研究,终于恢复了这一国际金奖名茶的制作和加工过程。此后,我省先后对余杭径山茶、长兴紫笋茶、“开化龙顶”、“莫干黄芽”、“安吉白片”、“千岛玉叶”等多只名茶进行了开发和恢复工作,众多历史名茶再度香飘人间。
  “正是看到了名茶发展前景,省有关部门领导下定决心要更好地挖掘、恢复历史名茶和创制新名茶。”1979年,首届浙江名茶评比会召开了,此后直到1995年王家斌退休,他参加了9届全省名优茶评比。“名茶评比大大调动了茶叶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茶农对挖掘、创制名茶的积极性。最多的一次名茶送评样本达117只。”回忆起这些,王家斌至今仍兴奋不已。
  为使名茶评比更具规范性和权威性,省农业厅专门颁布了《浙江名优茶质量评比暂行管理办法》,“浙江名茶”的含金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松绑”迎来大发展
  1984年以前,我省茶叶生产一直以计划生产为主,实行统购统销。农民种植茶叶没有自主权,不能随意拿到市场上卖,只能卖给供销社,价格也由国家统一制定。“这等于是束缚住了农民的手脚。有段时间,浙江的茶叶滞销,农民种植的茶叶卖不出去,大大挫伤了农民种植茶叶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省农业部门提出了“多渠道、多口岸、多茶类”发展茶叶的建议,得到了农业部的肯定。
  1984年11月,国务院发布文件,茶叶产销体制正式放开,农民对自己种植的茶叶有了自主权。这大大促进了名优茶生产的迅猛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1公斤大宗茶叶销售价为4.8元,而名优茶基本能卖40元到60元1斤,你说茶农愿意种什么茶呢?”到1995年,我省名优茶生产达到1.4万吨,产值近6亿多元,占全省茶叶总产值的55%。
  由于名优茶的发展,浙江茶叶机械化加工水平也逐步提高,到2006年名优茶加工机械达13.99万台,名优茶机制率达78%。茶馆业和茶饮料、茶文化等等,也随着名优茶的发展兴旺起来。据了解,仅杭州一地的茶馆已超过700家,产值达10亿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