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六畜兴旺来之不易

  实习生 俞 霙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畜牧业逐步从传统、落后的单家独户散养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现在正以农牧结合、生态安全为目标,向现代化畜牧业迈进。日前,省畜牧局原局长吴金先以亲历者的所见所闻,向笔者介绍了我省畜牧业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即从散养向规模化养殖的转变。
一只蛋鸡终结一个时代
  1978年,吴金先调入省畜牧局工作。她至今仍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农民一直沿袭‘养猪为肥田、养牛为耕田、养鸡为用鸡蛋换油盐’的日子。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省农畜产品开始出现供求紧张的状况,很多商品如肉、鸡、蛋、奶只能凭票限量供应。那时候一到过年,像杭州、温州、宁波这样的城市居民每家每户只能凭票购买一只鸡,平时‘菜篮子’里少有荤腥。”
  面对紧缺的市场供需情况,当时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决定将肉、禽、蛋、奶等农产品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商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为了选择适合浙江生长环境的养殖品种,我省开展了大规模的品种资源调查。经过专家反复调查认证,1982年我省决定从上海引进3000多羽罗斯蛋鸡。“由于当时我省的家禽业刚刚起步,农民缺乏蛋鸡饲养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帮助农民解决养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编写了养鸡技术手册,并在村里办起了养鸡培训班。”说到这里,吴金先难掩兴奋之情,“在1983年我省召开的罗斯蛋鸡推广会上,23个县共订购了12万羽的罗斯蛋鸡种苗,创下了当时的历史之最。之后随着推广会的不断举办,罗斯蛋鸡成为我省蛋鸡饲养主要品种之一,彻底改变了浙江鸡蛋要从外省调入的历史。这让一直认为我省养殖业落后江苏10年的上海,都为我们取得的成绩竖起了大拇指。”
  1985年,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召开了全国瘦肉型猪基地生产会议,会后我省被列入全国十个瘦肉型猪基地省之一。为使国家的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省畜牧局与财政厅商议,决定为瘦肉型猪基地建设设立单独的风险基金,不久这种模式得到了农业部的认可并向各地推广。从此,浙江的瘦肉型猪基地建设打开了新局面。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一场讨论拓展一条新路
  为进一步解决城市的食品供应问题,1986年,我省决定开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在杭州、宁波及萧山分别建立20万、10万蛋鸡试验场,饲料与畜牧养殖一条龙项目。
  在省政府召开的6市市长会议上,商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就“放开还是统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商业部门坚持要求沿用过去的老办法——合同定购;各市市长和农业部门则认为彻底放开更能让利于民。双方争执不下,最终省政府出面调解,决定采取折中的办法——放开一部分。对于那次会议取得的“胜利”,吴金先感慨万千,“一个持续30年的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被打破了,从那时起,我省的生猪等畜禽产品真正走上了市场化轨道。”
  1987年,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和杨家村合作建立了生猪养殖基地,适度规模养殖初见雏形。吴金先回忆,“由于这是工农双方共同建立的商品猪基地,作为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当时很受省、市相关领导的重视。”一年之后,杨家村生猪养殖基地共建设猪舍12幢,面积达1344平方米,养猪2200头,其中存栏猪1507头。
  随着生猪生产的不断发展、良种化率的不断提高,猪肉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到1997年,全省肉类产量从1979年的56.87万吨增加到101.06万吨,增加了77.7%,养殖规模化比重从20%提高到46%。
畜牧业走入新时代
  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战略方针。我省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出了“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战略决策。养殖大户、养殖专业村、专业乡镇在自身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加上工商资本大量投入畜牧业,畜牧业生产得到快速平稳发展,真正进入了以规模养殖为主体的新阶段。
  2002年,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畜牧业“西进东扩”战略的实施,初步形成了沪杭甬和杭金衢两条铁路沿线及永嘉、瑞安等部分地区的生猪产业带;以金华和杭州为中心的奶牛产业带;以仙居、温岭、宁海、衢江、安吉、常山、开化等县(市、区)为代表的山坡地、茶园、果园放养鸡标准化生产区等。
  2004年,全省规模养殖比重上升到63.25%,浙江在全国率先进入了规模化养殖为主的新阶段。生猪饲养量达3018.35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161.77万吨、42.07万吨和25.95万吨,畜牧业年产值创278亿元新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