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马晓燕)这几天,海盐县通元镇的河道里穿梭着一条由海盐农民自己造的保洁船,船经过的河面,水葫芦全被“吃”光,而且经打碎处理,这些水葫芦还成了鱼食!别小看这条船,它打捞水葫芦的效率是人工打捞的7倍!
水葫芦越长越疯
通元镇境内河道长257公里,饱受水葫芦泛滥之苦。2008年,海盐县大面积清理河道后,情况曾有所改善,但由于河网密集相通,上游漂来的零星水葫芦最后都汇聚到通元境内,清理难度越来越大。
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主任张仁良介绍,以前清除水葫芦主要请工人打捞或是用除草剂,但两种方法都有后遗症,一是捞上来的水葫芦无处堆放;二是对水体造成污染,而且费力费钱。
中心工作人员周良说,每年8月份开始,水葫芦就疯长,打捞工作经常忙不过来。过去也有很多船厂尝试着造保洁船,但都只是船头简单改一下,并没有节省人力。
上海取经后突发灵感
今年,县里到上海取经,看看他们的保洁船是怎样的。一看吓了跳,要28万元,而且驾驶舱很高,海盐的桥拱不高,这样的船过不了桥。
但看了上海的船后,张仁良有了灵感,根据海盐桥的情况,他把驾驶室设计成升降式的,碰到桥时可以降下来;他还把上海保洁船的铝合金输送带换成厚实的皮输送带,这样更耐用。
为了处理打捞上来的水葫芦,张仁良在船上安装了打浆机、稀释泵等设备,把水葫芦打碎后,再入水成鱼食。张仁良说,刚造出来时,因打浆的动力不足,这个保洁船常“噎”死,打浆机的功率提高后,“吃”进的水葫芦都能“咀嚼消化”了。
在保洁船的船头有一个缺口。张仁良说,缺口处就是水葫芦输送的地方。但如果船能再长1米,就可以再装一个脱水机,这样的话,打浆后的水葫芦能直接装袋,运送保存就更方便了。
工作效率是人工的7倍
张仁良算了一笔账,以镇里400米的河道保洁为例,过去14个人要捞上5天,现在只要5个人花2天时间就搞定了,机械化保洁效率是原人工的7倍。张仁良说,他们准备再改进,不但要能处理水葫芦,还要能打捞绿萍。
当地人形象地称这艘船为“榨汁机”。大家说,水葫芦被打成浆渣后排放不会污染水体,鱼很喜欢吃,避免了以前用除草剂后对水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现在,镇里专门购买了排送管,可以把水葫芦浆渣直接冲到地里,成为有机肥。
据悉,这艘船加上改装费,总价不到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