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啸 通讯员 陈海潮
午夜时分,当大多村民酣然入睡时,戴建却在村旁后山的鸡棚里,一遍遍地提水、换水,让2.2万羽肉鸡有水喝。
干完这些活,已是次日凌晨1点。躺在气温30多摄氏度的闷热废旧车厢里,望着窗外越来越圆的月亮,戴建觉得生活过得特别充实。
28岁的戴建,是江山市贺村镇湖前村的大学生“村官”。白天,身为村支书助理的他一心在村部办公事;到了晚上,他才开始忙活起自己的“私活”——养鸡。
戴建的身后,涌动的是江山农村热土上,大学生“村官”激情创业的浪潮。来自江山市委组织部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市大学生村官创业率达45%以上,创业项目涉及高效农业、三产服务、“三来一加”等40多个,带动辐射800多名本地劳动力转移就业。
2007年,戴建刚到湖前村任职时,就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则让他眼睛一亮的新闻——落户在贺村镇的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已带动周边200多农户奔小康。与温氏集团合作,村民只管饲养,“温氏”统一提供种苗、饲料、兽药疫苗和技术服务,保价回收销售,“就像订单式来料加工一样,成本低、风险小,回报也快。”9月14日,戴建坐在自己的鸡棚前,和记者聊起了往事。“我先养,我是大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强。”经过1年多的实践摸索,从没搞过养殖业的戴建已熟悉了养鸡的门道,“已卖掉7批6.8万羽鸡,每羽利润1.5元,当初投下的成本早已收回。”戴建说。
苦点、累点都没啥,让戴建高兴的是,养鸡已起到示范作用。在那节被戴建用来做“家”的不到9平方米的废旧铁皮车厢里,不时有村民来询问养鸡的事,其他村的大学生“村官”也常在周末赶来与他聊天,取经。
戴建创业成功的故事,在江山大学生“村官”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多人开始寻找项目,创业渐成燎原之势。
大学生“村官”们创业的困难,牵动着组织部门的心。江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叶美峰表示:只有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干部才有威信和说服力,通过创业,大学生们才能与村民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了解农村的生产管理,成为名副其实的“村官”。在组织部门的牵头努力下,江山市在衢州率先出台了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的融资新政。
按照这项政策,只要是江山在职在岗的大学生“村官”,都能领到一张创业贷款绿卡,这意味着他们成了江山农村合作银行的AAA级信用户。在申请创业贷款时,大学生“村官”在半小时内就可得到最高额度为6万元的信用贷款,并享受基准贷款利率,在一定条件下,财政还将提供部分贴息。
融资新政的出台,使该市至今已有22名大学生“村官”获得130万元贷款,他们创业的步伐更快了。张村乡太阳山村大学生“村官”张斌斌贷款6万元,5月初的时候,和村支委黄治均一块从山东济宁采购回21头西门塔尔肉牛牛犊,合伙创办了家肉牛养殖场。眼下,这群牛越长越肥膘。张斌斌估计,除去成本,预计春节前后出栏的肉牛,每头可盈利5000元左右。
创业,让大学生“村官”真正走进了农村,融入了新农村建设,也让他们在村民中的威望与日俱增。3月15日,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讨论戴建的转正问题。全村67名党员,49人到场,全票通过,戴建光荣成为一名中共党员。3月23日,戴建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