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在新中国诞辰60周年前夕,浙江人交出了这样一张答卷:在保证1800万吨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2008年粮食总产量为775.5万吨,今年的早稻产量达67.1万吨,粮食总产量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际上曾有人预言:中国任何一届政府都无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数三分之一的浙江,粮食安全更是不被人看好。“浙江的粮食安全,依靠的是科技的力量和创业创新的思路。”近日,省农业厅原副厅长马岳向记者回忆了新中国浙江粮食生产的历史。
新技术 一个村增产粮食6万公斤
“解放初期,我省的粮食总产量是43.5亿公斤左右,到了1984年,产量达到了180多亿公斤,”说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粮食生产历史,今年86岁的马岳思路非常清晰,“从远低于温饱线到实现粮食基本自给,除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种植模式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有一件事让马岳印象极为深刻。1974年,当时在省农科院从事水稻研究的马岳被派往临安“抓革命、促生产”。一天,时任临安县东天目公社主任沈章华找到马岳,说他们那边“人多田少条件差,山高水冷日照短,粮食低产不够吃”,每年总有一两个月无法保证粮食供应,农民们经常面临饿肚子的危险。马岳他们实地调研后,选择了有900个人口、680亩水田的东天目村作为试点,提出了两项改革方案:一是改晚稻的狭畦宽沟秧田为通板秧田,以提高秧田的利用率;二是改双季稻种植为麦-稻-稻三熟制,并且和农民仔细交代了一些技术问题。“没想到第二年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马岳回忆说,1975年,全村有200亩水田按照他们的方法进行了改革,由于节省了秧田、采用三熟制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增收了6万公斤粮食!“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新闻,1976年,东天目公社一半以上的村都采用了三熟制,粮食产量大增。”
三熟制的推广是个典型的例子。马岳说,浙江在农业科技的推广上从来都很积极,农民的接受能力也很强,那些年,水稻品种选育、稻田多熟制种植等都得到了较快发展。1984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817.13万吨,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也就是那一年,中国宣布解决了国人的温饱问题。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新思维 把粮食“种”到省外去
在全国粮食丰收的背景下,1985年,国家取消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随后,新的问题出现了:一些地方片面强调“扩经压粮”,浙江连续几年出现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双双下降的情况,怎么办?“效益农业的发展让浙江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为保证粮食安全,浙江出台种种鼓励政策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还提出了‘南征北战’的思路。”马岳回忆说,所谓“南征”,就是在云南等地联系数万亩水田,作为浙江人的粮食生产基地,计划派出200对夫妻在那长期工作,当时对粮食生产、运输都有过细致的考虑,甚至连派出去那些人的工资水平、休假制度都商量好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南征”并没有成功实施。倒是“北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安徽、黑龙江等地的粮食年年丰收,当地很多粮食卖不出去,浙江就和他们签订了粮食供销协议,让很多北方产粮区成了浙江的“粮仓”。
近几年,我省出现了不少在外地承包种粮、粮食回运浙江的种粮大户,也与越来越多的粮食产区商定了购销协议,有关部门还进行了在舟山港建立粮食中转基地、解决“北粮南运”问题的探索。马岳认为,这些都是浙江人创新思维、大胆探索的结果,都有力保证了浙江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