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乐清市伊新农场场长徐秋艳时,怎么也不能把眼前这位时髦漂亮的女子跟农场主联系在一起。可正是这位美女农场主,和她69岁的婆婆一起,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成立了乐清市伊新农机服务站,执掌起了万亩粮田。她不仅把自家转包来的600多亩农田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腾”出手来为附近1万多亩农田提供农机专业化服务。
婚房款包农田 婆媳唱响“二人转”
徐秋艳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机专业,1997年,轰动一时的上海5名教授到乐清市乐成镇南岸村,转包农田办农场一事“黄了”之后,曾经受聘担任该农场技术顾问的婆婆陈秀英决定接下这个烂摊子。徐秋艳非常支持婆婆的决定,拿出准备买婚房的40多万元,承包了600多亩农田,在田野上唱起了婆媳“二人转”。
为推进水稻机械化生产,她们专门从台湾引进两台插秧机和一套工厂化育秧流水线。1997年,婆婆还专门到台湾学习插秧机操作维修和工厂化育秧新技术。这几年,伊新农场陆续引进了新式农机具103台(套)。有了这批装备,只有3名长期工人的农场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年两季水稻平均亩产量高达800公斤,高出乐清市平均水平。从育秧开始,到插秧、耕作、排灌、植保、收割、烘干,农场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全程机械化 服务规模近万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工业化带动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土地分散、农户经营规模小、抛荒严重、农业复种指数低等问题,给农业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徐秋艳则从中看到了机遇,她认为,农机服务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发展农机服务大有可为。
起先,人们对机械插秧的效果半信半疑,但机插成本的确比人工节省许多,且产量高出人工插秧。实行农机作业服务,每亩可节省成本240元左右,而且机插水稻亩产比手工插秧高出30至50公斤。成绩就是活广告。2003年后,一些种粮大户和农户纷纷和伊新农场签订了代机插的合同。
这几年代机插的订单越来越多,徐秋艳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添置新型农机具,目前她已拥有各种新式农机具103台套,为开展农机化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她就为周边农民提供机插服务近万亩。
场长新蓝图 做大服务“蛋糕”
种粮和农机服务,哪个更赚钱?徐秋艳竖起了3根手指——农机服务的收入竟然是种粮收入的3倍!投入巨资购买的农机具成本已经收回来了,至于赚多少,徐秋艳只说在没有贷款的情况下,她们车子、房子都买了。
看到农机服务的巨大潜力,徐秋艳准备再扩大生产规模。她告诉笔者,目前乐清市有五六家农机服务站,各有所长,她们农机服务站擅长育秧和机插,相对来讲这一块的市场份额占得大一些。如今,徐秋艳正盘算着发挥特长,正式把农机服务“副业”转为主业。原来,徐秋艳转包的农田后年就到期了,对于能不能继续承包这块土地她心里没底。她希望自己能继续转包其中的100亩耕地左右,然后专心搞育秧机插服务,因为目前这一块市场还大有潜力。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徐秋艳将农机和农艺和谐统一,建站11年来,共完成机耕27万亩,机灌10万亩,机割4万亩,工厂化育秧6.2万亩,机械插秧5.8万亩,机械烘干680吨,降低农业成本总计达899.3万元,增收稻谷700吨。2008年徐秋艳光荣当选温州市人大代表。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省农业科学发展创业创新典范表彰大会上,徐秋艳受到了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接见。“机械化生产成就了我现在的一切。” 徐秋艳自豪地说。
(岳 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