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桐庐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见到黄兆剑时,他正在为即将“北伐”参加跨区机收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到了外省,要注意与外省农民搞好关系,更要展现出我们合作社高质量的农机作业服务水平,确保作业安全。”他不时向社员吩咐着。黄兆剑,这位曾经拖拉机厂工人,如今已经成了一位办事稳重、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机手领头人、桐庐县规模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他成了全国最佳跨区作业能手
黄兆剑曾经是杭州拖拉机厂的一名工人,长期的工作,让他对农机行业产生了兴趣。上世纪90年代初,杭州拖拉机厂连年亏损,最后破产解散,黄兆剑因此下了岗。怀着对农机的深厚感情,他不甘心就此离开农机行业,四处打听之后,他决定继续从事农机行业。与以前不同的是,他从生产农机转到了使用农机上,从一名工人转变成了农机手。“现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机服务前景广阔。”
黄兆剑于2000年4月购置了一台东杭牌2010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经县农机管理总站技术培训后,就投入当年的夏粮机收作业,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4年8月,黄兆剑花20多万元又添置了一台“久保田”PR0488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成为桐庐县第一个购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机手。到2005年,他在本县累计机收面积达3000余亩,经营收入达18万元。
自从大胆购置了第一台“久保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后,先进的农业机械给黄兆剑打开了成功之门。他率先走上了机械化跨区收割的道路,成为桐庐县第一个跨区作业的机手。他跑遍了江西、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省,2000年后的5年间,累计跨区机收作业面积达3200余亩,经营收入达19.2万元。2004年,他获得了农业部授予的“全国最佳跨区机收作业能手”的荣誉称号。
他倡导同行变竞争为合作
黄兆剑依靠农机作业服务致了富,周边的农民也开始效仿他购买机具,从事农机服务。由于机手松散、不规范,大都是“单打独斗”,在农忙季节,机手之间经常是临时“拉郎配”,甚至出现“抢生意”的情况。“要是能把原来单打独斗的机手组织起来,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平时农田作业中的竞争对手变成团结互助的合作伙伴,发展的势头就会更猛了!”黄兆剑的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合作发展。
在当地农机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6月,黄兆剑率先牵头组建了桐庐县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桐庐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他被社员一致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
当上了社长,黄兆剑劲头更足了、脑子更活了、路子也更宽了!他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购置大量先进农机装备,不断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等方面进行试验示范。在合作社内部,他通过建立机耕、机插、机收等服务信息资料库,在服务好本地农户的基础上,进行跨县、跨市、跨省机械化服务。在对外开展农机作业服务时,社员们相互配合协调,机具服从合作社调度,提高了机械化使用效率,降低了市场风险。在有效增加机手收入的同时,也减轻了农民的费用负担,缓解了小田块作业量与机手收入的矛盾,实现了农民与机手的“双赢”。“前年我买了一台收割机,农闲时整天呆在家里睡大觉,自从加入了合作社,农忙本地忙,农闲外地干,收入比以前高了很多。”一位社员告诉笔者。
他是创新服务的领头人
一直以来,黄兆剑都在摸索一条新的服务经营模式。合作社成立后,他采取把散户农田以订单的形式集中起来,进行机械化作业,探索出了一条从零碎散户到集中连片的订单服务之路。
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以统一业务联系、统一作业调度、统一服务质量、统一机具修理、统一收费的“五统一”服务,赢得了该县农田作业服务市场,解决了农民手工种粮效率低、误农时等难题,深受农民的欢迎。2008年,合作社完成水稻小麦机收面积1.5万余亩、机插1500余亩、机耕1300余亩、油菜收割300余亩,服务收入112万元。此外,还在河南、安徽、衢州等地跨区作业4000余亩,创利26万元,合作社社员比普通农机手增收20%以上。
今年,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大投入购买农机具,进一步提高装备水平。目前,合作社已拥有联合收割机8台、油菜收割机2台、水稻插秧机12台、水稻育秧流水线1条。上半年,已完成油菜机械化收割达到1000余亩,服务农户720余户;水稻机械化插秧已达5000余亩,涉及订单服务农户900余户,农机作业收入已达到80余万元。如今,黄兆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粮食机械化生产“领头雁”。 (方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