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3版:浙江畜牧兽医

浙西南多养猪养好猪的成功实践

温台丽生态规模猪场建设项目实施综述

  通讯员 朱 启 本报记者 陈小平
  记者日前从省畜牧兽医局获悉,通过省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和促动,近3年来,温州、台州和丽水三市生猪规模化生态养殖有了长足进步,三地的猪肉自给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规模化、生态化程度也有了显著提升,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2007-2009年,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的要求,扶持生猪自给率较低的温州、台州和丽水三市发展生猪规模化生态养殖。根据省政府有关政策,省农业厅、财政厅制定了适用于三市的《生态规模猪场建设标准与基本要求》,对经省立项按标准建设的生态规模猪场,由省财政每场一次性补助20万元。
  2007年以来,三地共有150个生态规模猪场获得省立项,项目计划总投资12436.9万元,计划新建各类标准化猪舍17万多平方米,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含沼气池)、农牧结合管网系统等基础设施,新增生猪生产能力16.73万头。
  至今年上半年,各地实际已投入建设资金8945.95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1960万元,地方和养殖户自筹资金6985.95万元;已建成投入使用生态规模猪场80个,即将建成16个,已启动或即将启动建设54个,累计建成标准化猪舍12.2万多平方米,附属用房1.4万多平方米,以及较完善的粪污综合利用和处理等设施。同时,与养殖场配套的果园、竹林、茶园和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9万亩。
  从各地两年多的建设情况来看,如果温州、台州、丽水三地的丘陵山区曾经是一池生猪产业发展的静水的话,省政府的3000万元专项资金,就像投入这池静水的一块巨石,如今已荡起阵阵涟漪,那绚丽的浪花令人心动。
浪花之一
三地猪肉自给率提高7.5%
  温州、台州、丽水三市是我省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据统计,2006年,这三市的畜牧业产值仅为46.61亿元,年出栏生猪只有283.64万头,占全省的比例分别只有16.22%和14.93%,猪肉自给率不到40%,每年需从外省市调入生猪约450万头,给我省动物疫病防控带来重大隐患。
  因此,在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战略中,我省一直把三市作为加快生猪等产业发展,提高生猪等畜产品自给率的重点地区。而省政府三年专项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带动了当地政府扶持和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生猪产业。如温州市从2007年开始,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扶持生猪产业;台州市2008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生猪生产;丽水市各县也出台发展生态畜牧业扶持政策,共落实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
  通过项目实施和带动,至今年上半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和工商资本投入三地发展生猪标准化和生态规模猪场的资金达48839万元,共建设标准化生态规模猪场500个,可增加生猪生产能力52.35万头,提高猪肉自给率7.5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温州、台州、丽水三市生猪供应过于依赖外地的局面,保障了三地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猪肉市场的稳定供应。
浪花之二
生猪养殖更生态健康
  项目给三地生猪产业发展带来的第二个成效,当属对整个产业的规范和提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按照省畜牧兽医局制定的生态规模猪场建设标准与要求,坚持科学选址,严格把关,一般都按照“猪-沼-茶、果、菜、林”、“生物发酵养殖”等农牧结合、零排放养殖模式进行建设,周边配套可消纳养殖场排泄物的果园、茶园、竹林、苗木、蔬菜等农林作物基地,生产上采用自繁自育、单幢全进全出的先进工艺,饲养设施按标准设计建设,采用的设施装备较先进,大大提升了当地生猪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带动,三市的生猪养殖开始由原来的“低、小、散”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转型,规模化养殖率从2006年的58%,上升到目前的68%。同时,已建成的生态规模猪场,大多建立了严格的生产、防疫、档案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在饲养中推广应用生态养殖先进适用技术,采用程序化免疫、消毒和隔离等相结合的疫病预防措施,饲料药物等投入品使用规范,全面提升了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已建成的生态规模猪场,多采用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每个猪场平均配套果园、竹林、茶园或农作物面积近500亩,充分利用了我省西南部地区山地、林地及茶、果、菜等园地面积较大的资源优势,较好地解决了制约我省畜牧业发展的土地和环保两大瓶颈问题,拓展了生猪产业的发展空间。
浪花之三
农民增收又添新平台
  标准化生态规模猪场项目的实施,为三地养殖场(户)创业增收奠定了基础。生猪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其它种养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据测算,三年建设计划全部完成后,项目场年可出栏商品肉猪16.73万头,产值2.35亿元,正常年份年养殖纯收入可达3350万元。同时,项目建设主推的“猪-沼-茶、果、菜、林”等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已累计带动其它种养业增收节本925万元。
  如丽水市已建成投入使用的40个生态规模猪场,每年可为当地3万多亩果园、竹林、茶园等提供有机肥,年直接带动种植业节本增效约315万元。
  天台县年出栏1700头商品猪的立新生猪生态养殖场,以双循环生态型—猪牧副(加工)相结合模式进行建设,将养猪与豆制品加工、牧草种植等相结合,实现了养殖和加工污染双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去年综合节本增效达28万元。
  又比如泰顺县年出栏商品猪1000头的腾盛生态养猪场,该场按“猪-沼-竹、茶”生态养殖模式建设,配套200亩雷竹林、100亩茶园,2008年10月猪场投产以来,实现节本增效近7万元。
  当然,据省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在示范推广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畜牧业用地政策还需进一步落实,西南部地区畜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总量仍偏低等,省畜牧兽医局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对策,以推动这些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成为我省畜牧业发展,尤其是农牧结合生态化养殖生猪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