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畜牧兽医

畜牧业化危为机靠什么

  通讯员 吴新民 本报记者 陈小平
  生猪产业持续低迷,使刚刚跃居我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首位的畜牧业,今年的发展前景一度不容乐观,尤其是在今年4月份生猪价格跌到谷底时,这样的情绪一度蔓延。
  但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形势并没有想象中的悲观。6月初以来,我省生猪价格持续回升。据省畜牧兽医局监测,8月17日,我省平均猪价达到近段时间最高的每公斤12.44元,比今年4月份最低时上涨了近30%。而这只是我省畜牧业在危机中反弹看得见的一个方面,在看不见的背后,是我省畜牧业化危为机、转型增效的执着探索和不懈努力。
风险预警促结构调优
  为引导养殖场(户)及时合理地调整猪群结构,今年以来,我省确定了13个定点县,实行一周双报监测集市生猪交易价;对357个规模场(户)进行月存出栏监测,并与物价、商务等部门建立生猪产销风险预警共商机制,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农民信箱和新闻媒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则深入养殖场(户),加强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从去年年底开始,我省大部分规模场开始淘汰母猪,更新品种,既减少了生猪行情低谷时的养殖亏本,也有效提升了存栏生猪的种质水平,为下一轮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良种提升促节本增效
  在推动畜牧业发展中,我省一直十分注重良种推广。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完成52.3万头能繁母猪1胎的良种补贴和人工受精,总体受胎率95.7%,窝均产仔10.8头,比自然体配母猪每窝多产0.6头,累计增加仔猪31.8万头,增收8642万元。由于生猪人工受精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养殖场(户)减少饲养公猪5000头,节约饲料费250万元,合计增收8892万元。
防疫保险促减灾增收
  疫病是养猪业的最大风险。为给广大养殖户健康养殖“保驾护航”,降低风险,我省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加强了对各类动物疫病的监测,今年上半年就检测各类动物疫病样品20.12万份,全面掌握了全省流行病学动态,科学制定了免疫程序和工作方案,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超过95%,有效降低了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死亡,上半年由此增加肉猪出栏74万头,按头均利润50元计,增加效益3770万元。
  同时,省畜牧兽医局还和人保公司联合引导养殖场(户)开展能繁母猪和生猪保险,共承保能繁母猪101.5万头,目前已赔付7700万元;保险生猪198.9万头,赔付8699万元。
生态养殖促转型升级
  省政府生态畜牧业会议后,我省加快了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步伐。目前,全省省级以上累计立项建设生猪扩繁场5个,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305个,年新增种猪出栏9120头,新增能繁母猪2.95万头,繁殖商品猪57.4万头,还在37个县实施了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项目。
  据测算,今年上半年,通过生态养殖项目建设,可直接为农民增收4563万元,同时也促进了全省生猪规模饲养水平提升到79%,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超过75%,比全国高30个百分点,预计年可减排COD超过6万吨,减少化肥使用超过50万吨,减排增效十分显著。
安全整治促健康发展
  全省统一开展了生鲜乳、饲料、兽药及畜产品等畜牧业三项整治行动。上半年全省共出动执法和督查人员12677人次,检查饲料生产经营企业1924家,畜禽养殖场(户)6748个;抽检监测样品(含畜产品)44454批次。其中,“瘦肉精”36642批次,合格率达到99.99%;三聚氰胺666批次,合格率99.85%;立案查处16起,有效保护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