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周刊

一个贫困县的摇滚音乐节

“看,那就是朋克!”李

  雪荣坐在指挥车里,指着窗外两位年轻人的冲天鸡冠头,兴奋地说。李雪荣是张北县委书记,张北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今年8月9日傍晚,为期三天的“张北草原音乐节”进行到了最后一天。一年前,李雪荣和他的同事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朋克”,也没想到他们有一天会用摇滚来推动一个贫困县的脱贫,甚至致富。
  “张北草原音乐节”是从张北县委副书记孙小涵开始的。来张北县之前,孙小涵在河北省委宣传部负责出版工作,结识了石家庄一本摇滚乐杂志的主编,渐渐听说有一种东西叫“摇滚音乐节”。
  他调到张北一年多,一门心思想帮贫困的张北搞点“项目”,摇滚、音乐这种“不实惠”的东西,显然不是他心中的“项目”,当时他对摇滚的认识停留在“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层面上,根本不会想到摇滚音乐节和国家级贫困县之间能扯上关系。
  张北物资不算丰富,有些矿产和蔬菜资源,风力发电也是张北的一个特产。孙小涵曾就如何宣传张北做过许多尝试,甚至动过请张艺谋制作“印象张北”的想法,可最终还是因为“太贵”没搞成。他们还做过一台“张北心连心”文艺晚会。但这些都没有让人记住张北,也没给张北带来“实惠的项目”。
李雪荣一个北京朋友
锲而不舍,拿来了国外知名摇滚音乐节的资料及海报,李雪荣隐隐觉得,对张北而言,没准是一次打造新名片的尝试。于是,他告诉县委副书记孙小涵:“可以考察一下。”“只要内容健康,只要不反对共产党,为什么不可以让大家享受摇滚乐?”李雪荣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不开放,张北就没有出路”。但李雪荣同时提了一个要求——对参加音乐节的乐队和艺人及其作品要严格筛选,在政治上把好关。
  音乐节的筹备是从6月开始的,前后只有一个多月。8月7日,为期三天的“张北草原音乐节”拉开帷幕,来自大陆、台湾、瑞典、英国的80多个乐队及艺人参加了这次音乐节,涵盖了摇滚、朋克、电子、民谣等多种音乐风格。按照国际摇滚音乐节惯例,1500亩的草地被划分为演出区及生活区、主舞台、服务台及电子舞台,让音乐通宵达旦地响彻张北的夜空。据音乐节主办方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万人次参加了此次音乐节,其中以第二天8月8日最多,这一天是周六,观众人数达到了五六万。
  一个多月前,“心连心”艺术团来这里演出,当地群众没见过那么多大明星,一激动就把围栏冲垮了。“这次我们提前把场打开,放摇滚音乐,花花绿绿的让老百姓免费来看,看了一两天,他们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音乐节正式开始的时候,他们该卖鸡蛋的卖鸡蛋,该卖包子的卖包子了。”李雪荣说。
  音乐节让张北成为媒体的焦点,香港、法国、波兰等地的媒体也派记者到现场采访。李雪荣的一位朋友在音乐节第二天给他发来短信:“连宇宙人都知道张北了。”张北县与音乐节北京主办方签的协议是十年,他们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当然,音乐节背后,他希望为张北打出的是旅游牌。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举办摇滚音乐节,对于当地农民而言,既是一次商机,也是一次可能改变命运的切身体验。
  8月7日晚,“痛苦的信仰”乐队登台演唱《一直往南开》,观众们自发组成火车长龙,一个人的手搭住前一个人的肩,随着节奏一起向前跳跃。事实上,挤进音乐节现场跟着摇滚节奏一起舞动的,还有县委书记李雪荣。他站到最前面,跟着音乐节奏摇动身体。三天的“张北草原音乐节”让李雪荣总结出了“幸福指数”这个指标。
音乐节结束后,没能在
张北体会到幸福的观众在网上发表了质疑与批评,这些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交通、食宿、草地、物价等几个方面。有十年操办音乐节经验的张帆同时是“张北草原音乐节”的顾问,他强调参加这类野外音乐节,观众需要有充分的“吃苦受罪”的思想准备,并预备好御寒的户外帐篷、防潮垫、睡袋、酒精炉等户外野营用品。他提起自己参加欧洲一些音乐节的“遭遇”——如果没能赶上雨天,音乐节场地肯定会是漫天尘土(几万双脚早把植被踏没了);如果赶上了雨天,在泥浆里翻滚之后,就得在阴冷的帐篷里待着,脚泡在雨水里。“这也是摇滚音乐节的另一种乐趣。”张帆说。
  “这地方得有人气,没人气可不行。”李雪荣一个月来一直关注网络,他让专人随时针对网友的评论,对场地、设施等问题进行调整、处理。他对现场厕所太少、太远给观众带来的不便深表不安:“由于没有经验,厕所成了大问题。”“明年,明年肯定要多修几个厕所。”孙小涵在去厕所的路上,指点着几个未来厕所的地方,对于张北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言,他们把脱贫的希望,寄托在了十年摇滚音乐节上。(摘自《南方周末》平客/文 2009年8月1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