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韩佳楠
武义,群山连绵,交通不便,原有8万群众居住在高山、深山。1994年,该县出台了我省第一个鼓励下山脱贫、异地致富的政策,千年古县拉开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德政工程”的序幕。迄今为止,全县有369个自然村、35761户计4.7万人下山。下山后,山区群众从“糠箩”跳进了“米缸”,人均收入从下山前的不足400元提高到6000元,增长了10余倍。在新九龙村,一幢幢美观大方的新式楼房整齐地排列着,让人难以将这里和九龙山上的黄泥房联系在一起。
下山脱贫,利用原址开发生态游,是武义县一种全新的换血式扶贫致富模式。该县利用山区生态、地理地貌和民族风俗的优势,充分挖掘清风寨、小黄山等10余处山上旧村的旅游潜力。近两年,全县游客量年增加30%以上。
武义人说,真没想到,原来自己“逃离”的山上竟埋着一个“大金矿”。
身在“金山”为何还要下山
武义牛头山区原来住着西联乡13个村、35个自然村的3800多名群众。牛头山主峰海拔1560米,为浙中第一高峰。山上有很多奇珍异宝。据林业部门调查,牛头山拥有植物439种、野生动物265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8种、动物36种,并保存有大量奇树古木,俨然一个天然博物馆。“以前全村只有28亩粮田,生产的粮食解决不了村民温饱问题。我们大都靠山吃山,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砍伐林木。村里要通路、通电,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把砍下来的树木背下山去卖。”导游小周是牛头山上田村人,她家是山区下山脱贫最早的一户。她望着身后的牛头山回忆道:“这里山好水好,山泉达到国家I类水质标准,是受到保护的。但是,牛头山虽然植被茂盛,却经不起我们长期的乱砍乱伐。你看,这里山高坡陡,育林有一定难度,生态恢复也比较缓慢。如此一来,就形成了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
实施下山脱贫的初衷是解决山区群众生活困难,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02年上田村等居民开始动迁,有效缓解了山区贫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从源头杜绝了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几年下来,山林生态恢复良好。下山群众退宅还林,返回老村“反哺”林业,又促进了生态建设,优化了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4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7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是村民下山脱贫救了牛头山、绿了牛头山、活了牛头山。”景区负责人郭新山感慨地说,“村民下山后,牛头山的植被、水源等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契机。”
夕阳西下,置身于一片浓绿的山谷中,听山上泉水叮咚瀑布轰鸣,似是来到了世外桃源。一些游客余兴未尽地告诉笔者:“山上有很多宝贝呢!有村民在采摘中草药,可惜我们不‘识货’,就只摘了些好看的花花草草。”
重新上山挖出“大金矿”
小黄山的前生是柳城畲族自治镇荷叶山头村,这里生活着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畲家人,他们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村民下山脱贫后,小黄山保留了原有浓郁的畲族风情,畲族的歌声、畲家女的服装、畲村人的婚嫁表演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
2002年,乡村生态游热潮兴起,荷叶山头村村民潘昌林捷足先登,与柳城镇政府签订了小黄山旅游开发合作项目,投资100万余元开发小黄山景区。
2003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小黄山试营业第一天,恰好也是畲族的对歌节。当地人回忆,那一天小黄山上人山人海,大都是来自外地的游客。次年,潘昌林与武义温泉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协定景区由旅游公司管理。盛况空前的对歌节给了旅游公司很大启发,他们保留了山上的畲乡文化,并且召集当地的畲族村民上山表演歌舞和婚庆仪式,简单“包装”之后的小黄山让游客流连忘返。畲族村民钟余兴告诉笔者,为了能“娶”到漂亮的畲家姑娘,不少游客都来预定婚嫁表演呢!
和小黄山一样,牛头山也保留了原来村民的黄泥房供游客住宿。郭新山说:“这叫就地取材,在原有老房子的基础上修葺,外部结构保留浙东南居民房屋的质朴风格。跟小黄山不同的是,我们还按照宾馆标准房改造了内部装修。”“原址开发就是利用现有空间、现有资源,因地制宜。我们都是在山上的荒地、坡地、浅滩上建景点,绝不破坏原有的山体结构,不损坏植被。”郭新山说,“黄泥宾馆冬暖夏凉,每逢周末全部爆满。”
“靠山吃山”有了新解
据了解,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自去年5月试营业以来,已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每逢“五一”、国庆等假日,景区收益都达到了几十万元。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导游小周来景区工作才一个月,但是对各景点特色已经能熟练讲解,就连她六七岁大的儿子也能讲个大概。“我们从这座山里出来,听牛头山的历史传说长大,对周围的山山水水、奇花异草再熟悉不过,为游客讲解自然多了一份对这里的感情,比外面来的导游更受客人欢迎。我在这里工作每个月底薪1000元,带的团队多了还有提成。”小周掰着手指说,“这里有2个导游、3个后勤,还有木匠、山林防火人员、保安员,上田村将近20%的村民都在景区里工作。”
俞源乡岩坑清风寨以丹霞地貌闻名,各朝各代所留下的战争遗迹众多。当地村民多为天地会后裔,传有天地会的武功、秘酒及医术,享誉八方。经过几年的发展,清风寨知名度逐渐提高,每年的客流量达到了6万至8万人次,光是门票收入一年就有100万元。岩坑村8户村民重新回到山上开起了农家乐,年均效益30万元左右。就连七八十岁的老人也上山做后勤工作,每月有500多元的“外快”。
小黄山荷叶村党支部书记舒伟雄感叹:“我们不曾想到,农民下山脱贫,不仅改善了山区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利用原住区发展民族风情游,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村民们对‘靠山吃山’也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