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农民信箱

施中华:将蚕宝宝吃的桑叶端上餐桌

  传统意义上,桑叶是单食性昆虫“蚕宝宝”的饲料。但东阳市东阳江镇岭下施村的施中华却打破传统,将其端上餐桌,走出了一条蚕桑资源创新利用的新路子。
  施中华是东阳市规模最大的养蚕专业户之一。“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养蚕行业的经济效益不断下滑,行业发展举步维艰。”施中华说,“蚕茧价格起伏波动较大,最高时每公斤8元,最低时每公斤只有3元,除去劳动力成本等,养蚕的赢利很少。而且,一般养蚕过后,很多村民习惯性地将桑树砍掉。”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施中华在《中国养蚕通讯》、《中国蚕业》等报刊上看到有关桑叶多用途的介绍,让他心动不已。“现代人崇尚绿色食品、回归自然,追求新口味的饮食新观念。以桑叶为原料做的菜在韩国、日本被誉为长寿菜,尤其是日本种植桑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人食用。” 施中华说,他决定利用手上现有的几百亩桑园,给正在困境中的自己找条新出路。为此,施中华吸纳合作伙伴,投资100多万元,引进先进技术,别出心裁地请人设计清炒桑叶、桑叶炒鸡蛋、桑叶炒肉丝、桑叶烧鲫鱼、桑叶炖水鸭等菜品。
  8月6日中午,笔者走进桑芽菜加工区,见10多位村民正忙得不亦乐乎,整理刚采回来的嫩芽、用开水焯嫩芽、用冷水急速冷却、包装成袋、放入冰柜……“前两天雨水频繁,采摘已耽搁多日,所以今天的采摘和加工任务较重。”村民金藕姣说,一般每天至少要采摘嫩桑芽200~300公斤。
  自今年5月推出由桑叶制成的特色菜以来,来自金华、永康等地上门订购的客户络绎不绝。施中华说,桑叶每公斤可卖到20元左右,端到餐桌上,小小一盘桑芽菜可卖到50元。
  现在,对施中华来说,愁的不是销路,而是如何把这个项目做大做强。下一步,他将加大投入,实现桑叶开发利用多样化,延长蚕桑产业链。
(陈巧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