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林业

“森林浙江”重点在“五抓”

  本报讯 (记者 曹丽娟)建设“森林浙江”要突出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平原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等五项工作。这是昨日在杭召开的全省林业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
  据了解,建设“森林浙江”对发挥森林生态、经济、文化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据调查,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49公斤氧气,足够65个人呼吸之用;一个月可吸收二氧化硫4公斤,相当于一台杀菌剂制造机;一年可吸收灰尘22—60吨,相当于一台天然的吸尘器;如果世界上没有森林,地球上7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许多地区的风速将增强60%—80%。
  从我省实践看,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高产高效的经营典型不胜枚举。如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山背村村民孙士明经营的2.3亩毛竹笋用林,年产值7.2万元,年亩均纯收入2.53万元;台州市黄岩区江口街道白龙岙村农民王小堂经营的5亩杨梅,亩均产量600公斤、产值2.4万元;龙泉金沙林场36年生红豆树平均树高20.91米,胸径39.6厘米,按现价计算,亩均年效益达1.17万元。
  全省林业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贯穿了加快林业改革发展这条主线,突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个重点,涵盖了森林生态、森林产业、森林文化三大体系。一要突出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产权的要求,采取均股均利等方式进一步落实产权,加强林权信息化建设,巩固完善主体改革成果。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引导保险机构参与林木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对林权流转的规范和指导,抓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探索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
  二要突出抓好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十万公里林道建设,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喷滴灌等设施和技术,实行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林地产出效益。
  三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有新突破。加快改造提升竹林、油茶和花卉苗木基地,大力发展香榧和山核桃等珍稀干果产业,抓好竹木加工业的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森林风景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休闲旅游业。科学制定野生动物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
  四要突出抓好平原绿化工作。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绿色通道和农田林网等建设,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努力建设以林木为主,品种多样、景观优美、生态功能较强的森林宜居环境。
  五要突出抓好森林资源保护。依法规范林地征占用和林木采伐管理,抓好山林纠纷调处工作,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林木种质资源、湿地的保护管理,加大对珍稀物种的拯救力度,强化林业重大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