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憋死骡子累死马,也要让荒漠绿起来!25年来,陕西榆林市靖边县金鸡沙村农妇牛玉琴凭着这样一股劲,带领全家老少栽树2700万株,把11万亩荒漠建成鸟语花香的“人造绿洲”,创造了逼退沙漠10公里的奇迹。如今,她又带领全家4代搞起了沙漠生态旅游区……
日前,牛玉琴荣获“中国生态贡献奖”,这是她获得的第37项国家级荣誉,也是第87项县级以上荣誉。一个普普通通的陕北女人,何以赢得如此多的荣誉?
奇迹:
一棵树变成一片林
60年前,牛玉琴出生在定边县一普通农家。17岁那年,她嫁给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村民张加旺。金鸡沙村地处毛乌素沙漠之上,是个自然条件很差的穷地方。
25年前,靖边县出台政策,鼓励农户承包治理荒沙。“要活命,就得治沙。要不,我们早晚会被沙给埋了。”生性倔犟的牛玉琴一咬牙借款承包了1万亩荒沙。她承包的地方叫“一棵树”,是因为这里只活了一棵大柳树。几年过后,“一棵树”在牛玉琴一家人的手下变成了“一片林”。
21年前,牛玉琴的丈夫因病去世。39岁的牛玉琴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带领全家继续植树造林,治理荒沙。谁也说不清她从哪里来的胆量和毅力,丈夫去世后,她又承包了10万亩的荒沙。一干就是25年,牛玉琴一家人栽种树木2700万株,使11万亩荒沙变为一片绿洲。这片林草覆盖率达60%以上的“人造绿洲”,成为闻名全国和世界的治沙示范区。
一个女人,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一个上要养老下要养小的陕北女人,25年执著拼搏,克服千难万苦,征服了沙漠,书写了“人进沙退”的奇迹。她的事迹,感动了三秦大地,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
打算:
建造驰名的沙漠旅游区
记者看到,在牛玉琴的“人造绿洲”里,不时有成群的麻雀、三三两两的喜鹊和一些不知名鸟儿在林间穿梭、鸣叫。在林子的核心区,几十名妇女,人人头戴遮阳帽,在一片连着一片的长方形农田里干着农活。这里是牛玉琴新建的200亩苗圃试验田。
牛玉琴只念过一年书,可是这位花甲之年的老人,观念与行动从不落伍。她办了“牛玉琴治沙公司”,她当董事长,林校毕业的三儿子张立强负责技术。如今,她有了更高的追求、更长远的打算:要用高科技,瞄准高效益,把沙地建成“绿色银行”。去年,她又在沙地上建了6亩温室大棚,种植辣椒、西红柿、豆角,搞起了“大棚菜”等设施农业。此外,牛玉琴还养了90来只陕北白绒山羊,搞起了“种养业”循环经济;她用太阳能发电抽水灌溉,今年试验灌溉100亩,来年计划扩大到1000亩。
在牛玉琴蓝图里,她要把11万亩“人造绿洲”建成驰名的“沙漠生态旅游区”。总的思路是: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种养业,建“农家乐”,做沙雕,办沙漠文化节,让游客可参观游览,可避暑休闲,可采摘品尝和体验农耕。“农、林、牧、游”立体发展,让沙地由“绿起来”变为“富起来”。
意外:
“几个没想到”见证不凡
牛玉琴有些事人们熟知,有些事鲜为人知。她告诉记者,她有“几个没有想到”。
沙漠地区很少见到蛇,她很怕蛇,没有想到沙漠绿了,蛇来了。
当年承包荒沙仅仅是为了能吃饱肚子,没有想到,自己由此当上了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还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十七大代表。
没有想到自己的事迹会被拍成电视片《牛玉琴和她的树》、《西北治沙一家人》和电影《一棵树》,在全国播映。
自己认识的字装不满一箩筐、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没有想到会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拉奥博士”奖,到曼谷泰王宫领奖,还被联合国防止沙漠公约请上联合国讲坛发言。
没有想到国家林业局会拨款50万元,为她建一座“牛玉琴治沙博物馆”。
没有想到种树种草也能成名,成为靖边远特沙漠泉有限公司的名誉董事长和“形象代言人”。
没有想到能受到胡锦涛、江泽民、习近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境界:
拥有千万资产却甘守清贫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牛玉琴出名后,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为金鸡沙村通了电,铺通了12公里柏油路,建起了“旺琴小学”……但牛玉琴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享受着简单的快乐。有人为她算了一笔账,她的2700万棵树按1元1棵卖,也有2700万元的收入。她完全可以到大城市买房购车,安享晚年。
25年来,她守望着这片“人造绿洲”,年年借了后账还前账,不断滚大着治沙事业。她宁可自己过清贫的生活,也不卖一棵树。牛玉琴说:“人不能近视,不能遇到困难绕着走。不吃苦,不坚持,成不了事。”
(摘自《三秦都市报》2009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