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生猪市场疲软,价格持续下滑,养殖效益锐减,许多养猪户出现亏损。但省级畜牧业生产强镇平湖市新埭镇的母猪存栏数和生猪存栏数并没有因此下降,反而呈现出增长之势。在高存栏量与低价格之间,新埭镇的一些养猪户通过改良品种、生态养殖、科技提升这三招,积极应对行业“寒冬”,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改良品种增效益
“我今年已出栏生猪60多头,全部是自繁自育的外三元猪,现在售价每公斤10.8元,除去成本仍有点利润。”新埭镇泖口村养猪专业户张发根说,他养猪之所以没亏,主要是品种对路。从去年开始,张发根就对自己养殖的5头母猪实施品种改良,发展价高货俏的外三元猪。通过镇里指定的猪精供应单位,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全部与杜洛克、美系长白等外来“洋公猪”进行杂交,繁育外三元“洋猪仔”,提高养殖效益。
张发根介绍说,按商品良种猪收购价每公斤高于土杂猪0.2元计算,每头猪可增加效益20元,一头母猪按年均产20头仔猪计算,一头母猪年均增加效益400元。
据了解,去年以来,新埭镇紧紧抓住农业部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政策的契机,积极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使全镇1.38万头能繁母猪90%以上怀上了“洋猪仔”,从而推进了生猪品种改良。
生态养殖显活力
前不久,新埭镇南阳村养猪大户唐秀根投资近10万元,建起了240平方米的污水处理池和70平方米的干粪堆积场,对场内生猪排泄物进行综合治理。与此同时,他还在养猪场内外种植绿化苗木50多亩,将猪场所有尿液及冲洗水,通过沼气发酵、多级沉淀后,作为50亩绿地的肥料,既改善了猪场的生态环境,生猪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也促进了树苗的成长。
唐秀根介绍说,在今年养猪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像他这样年出栏4000多头生猪的规模养殖场,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实施林牧种养相结合,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像唐秀根一样,今年以来,新埭镇已有6个规模养猪场流转周边农户的300多亩土地,逐步建立起了一种以适度规模养殖为核心,配套种植园地,实现林果牧协调发展、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
先进技术降成本
新埭镇姚浜村周玉良的万头养猪场,通过实施纳米净化及促进生猪健康生长示范技术,降低了养猪生产成本。据介绍,去年下半年以来,周玉良针对规模猪场疾病发生多,生猪免疫机能低下,饲料利用率低及粪便污染影响公众环境卫生等问题,在平湖市畜牧兽医局、上海交通大学的共同帮助下,在平湖市率先开发实施纳米生物技术在生猪养殖中的研究与利用项目,并一举获得成功。
据该项目主持人平湖市畜牧兽医局畜牧产业科科长李新鑫介绍,该项目的关键技术是通过纳米功能材料对水的处理,增强水的活性和能量,使生猪饮用后活化体内细胞,增强酶的活性,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产肉率。同时,将纳米材料添加到饲料中,能增强机体的灭菌能力,降低生猪发病率,增进食欲,促进生长。通过对照饲养,新技术的应用节约了饲料成本,增长了体重,按成品猪每公斤14.4元计算,每头猪可增加经济效益33.4元。 (谢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