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周炎平最喜欢的季节,冰雪消融,草儿猛长,放养在山里的牛群渐渐肥了起来。“每次上山,看到整座山头上都是一队队的‘黄色军团’,就有一种成就感,特自豪。”
从绿色军营到牧歌田园,从一名优秀士官变身为养牛专业户,这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已在庆元县合湖乡久住洋村扎根2年多。
周炎平原是南京军区某部坦克兵教练、优秀士官。2007年,周炎平作为一名士官复员时,谢绝了当地民政部门的工作安排,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一开始,听说儿子要回家养牛,父母说啥也不同意,周炎平不知道做了多少次父母的思想工作,才征得了父母的同意。
要养牛,首先要有卫生的牛舍,夏天需要足够大的放牧地,冬天要有充足的干草饲料,这些都需要资金。经多方筹措,周炎平终于筹集到12万元启动资金,建起了180平方米的育肥牛舍,还种了20多亩皇竹草、黑麦草和墨西哥玉米等牧草,开始了他的养牛之路。
真的回到农村,下到地里干活时,周炎平才发现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有时候干了一天活,身体承受力几乎达到极限,晚上躺在床上,闻着浑身汗臭、感到腰酸腿疼的时候,心里总在想,明天说什么也不干了,到城里找个工作。可第二天一早起来,看到旭日下壮实的牛群,就又坚信自己的人生梦想在农村同样能够实现。”
正当周炎平看着牛群不断壮大,感到自己正一步步向成功靠近时,打击接踵而至。2007年冬天,由于保温措施不当等原因,导致5头牛先后死掉。“看着5头牛活活被冻死,我伤心透了。”创业路上的苦辣辛酸一起涌上心头,周炎平再也控制不住,痛哭了一场。
5头牛的死去,不仅让周炎平经济上损失惨重,而且各种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士官养的牛不也死了。我养牛养了几十年也没死过。”各种闲言碎语,让周炎平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挺了过来。
要养好牛,光靠勤劳不够,更需要科技,经历了几次挫折后,周炎平渐渐地领悟到这个道理。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庆元县畜牧兽医局的一位专家。之后,每当他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到县城向专家讨教。他还买了《标准化养殖技术问答》、《畜禽药物手册》等书籍,潜心钻研。“现在我已掌握了一些科学养牛的方法,养殖过程中一般的小问题,我自己也能解决了。”周炎平说。
2008年对于周炎平来说,是个丰收年,他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有了一定的积蓄。
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周炎平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不断扩大投资。通过土地流转,他承包了1000多亩竹山,还对10亩低洼田进行开发,养上了草鱼、鲤鱼。同时,他的养殖理念开始转变,不再单纯追求牛的数量,而是更注重牛群质量,淘汰劣质牛。现在,他一年的收入少说也有20多万元。
致富后的周炎平没有忘记村民,在他的帮助下,久住洋村村民们的养牛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今年年初,他还以高票当选村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以前是为自己干,现在干的是集体的事业,为乡亲父老做事,成就感和幸福感就更大了。”
久住洋村养殖的肉牛以夏洛莱、鲁西和西门塔尔黄牛为主,如今,该村已成为庆元县最大的养牛专业村。 (姚德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