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央高层决策选拔年轻干部内幕

  干部队伍“青黄不接”
  1978年12月,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担任中央副主席。这时,他已经73岁。在奋力工作的同时,他和叶剑英、邓小平等老同志,都对干部“青黄不接”的严重状况产生了极大的担忧。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重新设立了书记处,以便让中央政治局常委摆脱日常小事,更集中精力于国家大事,也可以使年老同志减轻工作。但是,当时书记处平均年龄也达到60多岁,不算年轻。于是,陈云郑重地提出:“书记处和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在各级选择合格的年轻干部。”同时,他强调:“被选进的人,党性要强,要有干劲,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还要培养一批技术干部到各级领导机关里来。”
  这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会议,再次讨论培养提拔中青年干部问题。邓小平在会上表示,他对中组部提交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名单不满意,认为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年龄偏高;第二,文化程度太低。大学毕业的很少,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生。
  此后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确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
  虽然选择培养年轻一代接班人的战略方针已定,但是,老干部退居二线和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工作,仍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有件事情给陈云很大的触动。1981年初,时任电力部部长刘澜波主动请求退居二线,并推荐李鹏接任。李鹏当时52岁,曾留学苏联,回国后长期从事电力工作。但刘澜波的提议一开始并没有得到组织部门的同意,刘澜波为此向陈云反映。过了一个月,李鹏才得到组织部门的任命,随后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陈云后来讲到这件事说“就像这样的人,52岁,专门学电的,在电力部门工作了二十几年,还有争论!”
  面对这种状况,陈云坐不住了。
  1981年5月,陈云写了一份建议,分送邓小平、胡耀邦。他在建议中提出:“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我们所要提拔培养的干部,不仅是年龄在50岁左右的人,而且在数量上占多数的应该是40岁左右的人、40岁以内的人。让他们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经过几年以至十来年的锻炼,就可以成为大量提拔高级领导干部的后备力量。”
  这里所说的后备力量,就是后来提出的“第三梯队”。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中共十二大会议产生的新一届348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有112人年龄在55岁以下,他们当中有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王兆国、李铁映、罗干等。其中最年轻的胡锦涛只有39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当时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
  正式提出组建“第三梯队”
  十二大结束不久,根据中央的安排,由宋任穷担任组长的省市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旋即挂牌并开展工作。
  让一大批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老干部”退出领导班子并非易事,为了保证调整干部工作顺利进行,领导小组采取了两个“三分之一”的强硬措施,规定省委常委中50岁以下的要占1/3,大学文化程度的要占1/3,这个标准推及地委、县委。
  在983年6月25日至30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陈云专门讲到了“第三梯队”的问题。陈云在会上说:“现在,我们党的‘第二梯队’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第三梯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今后全党要努力把‘第三梯队’建设好。”
  会议正式作出了建立第三梯队的战略决策。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熊亮华/文 2009年6月1日)
史海钩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