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金茹 实习生 韩佳楠)间作套种、一棚多茬、延后栽培、隔年水旱轮作……这些五花八门的栽培方式,都是嘉善农民20多年的摸索成果。记者日前从该县了解到,嘉善大棚设施栽培已有6大模式68种种植方式,去年5万亩大棚蔬菜亩均产值超过1万元,总净收入逾3亿元,面积和效益均居全省首位。
魏塘镇马家桥村以种植瓠瓜为主,每年10月晚稻收割完后,当地村民便将小型拖拉机直接开进了大棚,翻耕覆土,种上瓠瓜。据介绍,该村的瓠瓜当家品种 “浙蒲2号”目前已是第六代。10年前全村瓠瓜亩产量还不到3000公斤,如今已突破6000公斤;过去要在3月间才能成熟上市,现在元旦刚过就可采收了,售价最高达每公斤6元。村民王学东今年种了7亩大棚瓠瓜,预计一季收入就可超过10万元。
嘉善县仅去年就实施各类农业科技项目230多个,引进国内外优质菜、瓜品种500多个。姚庄镇应用双膜覆盖技术,延长蘑菇产期,增产50%以上,亩效益达到2万元。丁栅镇运用嫁接与其他连作障碍综合治理技术,外加多层膜覆盖,番茄一年种三季,产值1.5万元。2008年,嘉善县农作物复种面积达到85万亩,农业总产值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11490元。
设施栽培不仅让农民“钱袋子”鼓了起来,也让嘉善的土地更肥沃。王学东告诉记者,水稻收割后种瓠瓜,每亩瓠瓜用肥不到25公斤,仅普通模式的30%,但由于采用了经粮轮作,既改良土壤,减轻土传病害,又缓解了土壤障碍因子发生,当地农民的种植成本也逐年下降。
采用设施栽培的农民不仅要决定具体采用哪些种植模式、选择哪些品种,还要学会控制大棚温度、光照等,从而使嘉善农民自觉地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该县村村建有科技园,组组有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一个科技示范网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科技创新、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链接
嘉善县把设施蔬菜生产作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去冬今春以来,该县以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建设为契机,抓好核心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全县设施蔬菜的生产水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嘉善县成立了项目管理领导小组与实施小组,使项目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同时,该县严格遵守财政资金使用制度,建立了项目资金专用账户,做到专款专用。对涉及基建超过5万元的沟、渠、路、变频节水灌溉系统、产后分级包装整理车间等建设进行公开招标,提高了公正性、透明度,节省了项目资金。农业部门还组织了30期专项技术培训,受训3000余人次,同时,开展科技下乡5次,接受技术咨询1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
开展项目建设以来,嘉善县共建成核心示范基地410亩,硬化道路2000米,铺设进水暗管3000米,建造排水渠道3000米,新建变频节水灌溉系统170亩,全面搭建了钢管大棚,并建成一个33亩的异地嫁接育苗场,一个2600平方米的产后分级包装整理车间,形成了沟、渠、路、林、节水灌溉、现代育苗、产后分级包装整理相配套的核心示范基地。
通过项目实施,嘉善县示范推广了“三膜一布五膜”越冬栽培、连作障碍综合治理、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嫁接栽培、水旱轮作与隔年水旱轮作、生物有机肥使用、生物农药防治和蔬菜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