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美华 通讯员胡美华)今年,龙泉市龙南乡岭后村的蔬菜种植户再也不用为暴雨和干旱犯愁了。借省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建设之东风,该村建起了100余亩的蔬菜避雨大棚,成为目前我省海拔最高的山地蔬菜大棚避雨生产基地。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我省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建设初显成效,截至今年3月,全省项目建设总投资1.6865亿元,其中中央、省补资金8750万元,项目实施县财政配套及业主自筹资金8114.5万元,已完成工程总量80%以上,超额完成计划进度。预计全省蔬菜年总产值递增可达5亿元以上,年增效益1.19亿元,新增产值20%左右。
设施现代化
通过项目实施,蔬菜生产的物质装备、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全省新建标准化钢管大棚5350亩、高效节水微灌面积1.812万亩、新型育苗设施2087亩,新增加工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形成产地初加工能力30万吨,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沟渠)1.9774万米。
台州市百龙农业有限公司工厂化育苗基地按照“设施现代化、设备智能化、技术标准化、工艺流程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设计建设,引进全自动播种育苗机和全自动嫁接机,建有智能温室3200平方米、钢管大棚6.4万平方米(其中连栋育苗大棚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配备检测室、恒温发芽室等现代育苗设施。其远程智能控制系统,能自动调节育苗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喷滴灌,并可通过计算机远程监控温室内秧苗生长情况。中心年育苗能力8000万株,解决了农民自育种苗成苗率低、长途购苗秧苗移栽成活率低和育苗受气候制约三大难题,可节约种子30%,提高秧苗移栽成活率10%。基地建设一年来,共培育西兰花、尖椒、番茄、黄瓜、瓠瓜等品种苗3600多万株、水稻育秧500多亩,实现产值288万元、纯利润80余万元。同时,也为农民减少育苗成本支出144万元,增加经济收入400多万元,其中冬季育苗新增的西兰花春季种植,每亩增收近1000元。
生产标准化
项目建设还推进了我省蔬菜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全省已建成的2.2万亩项目核心示范基地。通过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的蔬菜设施栽培年亩产值可达8000元以上,山地蔬菜年亩产值可达4000元以上;核心区菜农亩增收入750元,全省年增效益1620万元。同时,辐射推广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39.8万亩,年增效益1.19亿元。通过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立和完善基地检测点,提高了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据检测,全省蔬菜平均合格率达96%,高出控制指标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核心基地生产的蔬菜农残合格率达100%。黄岩市在2000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里,通过实施无公害生产,推广蔬菜保鲜技术,预计每亩年增收可达1200元左右,带动菜农年人均增收3500元左右。
技术先进化
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还十分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到目前为止,全省蔬菜项目核心基地新增杀虫灯应用面积10.78万亩,性诱剂应用面积9.92万亩,色板应用面积7410亩。建立示范户、示范片,培训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和菜农11.5万人次,技术应用覆盖率达98%以上。同时,核心基地集成应用优良品种、茬口搭配(特别是粮菜模式)、多层覆盖、合理轮作、连作障碍治理、精准施肥、高效节水微灌、标准化栽培、新型育苗基质等多样化增效技术,推广应用高效种植和周年综合生产模式。实施种子种苗繁育项目5个,实施面积3800亩。绍兴县通过大力推广微灌、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防虫网等,全面推广蔬菜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蔬菜植株残体实施回收、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利用,基地产品经多次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加工基地化
蔬菜产业提升项目的实施,加强了设施蔬菜、山地蔬菜的分级整理包装保鲜设施建设,提高了我省蔬菜品质、包装水平和加工转化率。全省新增出口加工蔬菜20万亩,新建榨菜加工基地2.4万亩,腌制池3.6万立方米,腌制池腌制榨菜1.8万吨。同时在浙西榨菜新区建成有20万吨榨菜原料处理能力的初加工设施,实现就地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运费等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