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周刊

找寻古村落

  •   《浙江福建古村落自助游———找寻吴越古村落》徐清祥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江南吴越之地,自古由水形胜、人文荟萃、人物风流。
      令人惊奇的是,将这些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不是城市,却是乡村,是吴越古村落!行走于吴越古村落,恍如徜徉在一个个乡村博物馆,往昔凝固的记忆、沉淀的文明,在最美的风景中顿然开放,炫人眼目,荡人心神。
      本书作者通过亲身游历,从传统文化、古建筑、自然风光等不同视角,撷取了16个古村,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那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又对另外27个古村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包括闽北和苏南的少数古村,述及范围大致是古吴越国的疆域。从这43个古村,人们可看到那耕读传家、乐善好施的吴越文化之端倪。
      到孙权“家”作客
      龙门古镇位于杭州市西南52公里的富春江南岸,系龙一、龙二、龙三、龙五、龙七、龙八、龙联等七个村合成,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7000余人,90%以上为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的后裔及其家属。
      相传东汉名士严子陵游览龙门山时称赞“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龙门古镇因此得名。在龙门行走,时不时可“撞”上一些古建筑。这些建筑按结构大体可分为“井”字形和“回”字形。它们大都和孙氏后人的懿德嘉行有关。古街是镇的中心,虽然狭窄、简约,行人不多,但它古朴、厚重,具有原生态的美。走在以鹅卵石铺就的古街上,远离了红尘喧嚣,人的心就变得分外安宁。
      在龙门行走,你还可强烈感受到村民引以为豪的“三孙”意识,即龙门孙氏的远祖孙武、龙门孙氏的中世祖孙权以及龙门孙氏近世族人孙中山。
      千根大柱撑起老屋
      千柱屋,位于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离市区约30公里。在当地,千柱屋又称新屋,始建于1759年,由斯姓族人斯元儒所建。据测定,整座建筑共有落地柱1322根,其中入土的有999根,故称千柱屋。屋东西径长108.56米,南北纵深63.10米,总面积6850平方米,坐南朝北,面对青山和溪流,正面有5座平行的门,有点像5个房派各居其一,又像是正中为主、两旁为辅的格局。过去,大户人家为了显示家长的权威性、一统性和院落的气派,大都只开一扇正门,像千柱屋那样并列开五个门堂很少见。
      行走千柱屋,四通八达,处处贯通。整座建筑分设8个四合院的格局,有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内部各院落以檐廊相连接,每座楼屋间都设有约1米宽的走马楼。因此,走遍千柱屋,晴天可不晒太阳,雨天可不湿鞋。
      千柱屋以砖雕丰富著称,整座千柱屋镌刻有人物、山水、花鸟、文字等。正门门额为“于斯为盛”,四座偏门的门额分别为丛桂堂、双槐堂、福寿堂、仁寿堂,门窗上分别镌刻有梅、兰、竹、菊等。砖雕以正厅照壁上的《百马图》最为光彩照人,整幅砖雕用21块长0.34米、宽0.3米的青砖拼接而成,总长度7.04米,且每匹马神形逼真,无一雷同。
      “世外桃源”俞源村
      去武义俞源古村游玩,除了俞氏宗祠、洞主庙、伯温草堂及“太极河”等人文景观外,它的自然风光也值得一品。
      俞源向有“八景”及“十咏”之说,是历代俞源人或来俞源作客者经过较长时间的品评总结出来的,以歌颂俞源山水风光的秀丽和田园生活的美好。就水而言,村东与村南的两条小溪最为鲜活和纯洁,两溪汇合于村中,冲击而成一个大水潭。徜徉溪边,既可观赏流水之幽雅,又可享受垂钓之逸趣;若是月半中秋之际,还可在潭边赏月。
      可渔可樵岩头村
      在永嘉楠溪江探访古村落,真可谓如入宝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岩头是楠溪江惟一一个以综合水利设施来布局的古村。始建于五代末年,为金氏聚居之地。
      古村坐西朝东,背山面垟,三面石城开四门。村内街巷横直相间,住宅整齐有序。从村的东面献义门进村,扑面可见的是一个长湖——丽水湖。湖边为路,长长狭狭、曲曲突突,呼为丽水街。街的上方为屋顶,木瓦结构,可为行人遮雨挡阳。临湖一侧为整整齐齐的木质“美人靠”,供人休息。街的东侧全为落地式排门,从建筑格局看,过去这里都是商店。从南门进村,扑面可见一座古亭,名曰花亭,又称接官亭。花亭内设带花的“美人靠”,四角又有龙凤、吻兽等图形,别致且美观,是楠溪江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从北门进村,首先见到的是村民引以为傲的“进士牌楼”,高7.63米,宽9.9米,进深2.35米,为楠溪江同类建筑中的佼佼者。
      作者简介
      徐清祥,杭州人,吴越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文史作家,研究方向为吴越文化及其边缘和现代影响,主要著作有《杭州往事》、《西湖酒缘暨杭州酒经》、《民间绍兴》、《中国武林之谜》、《苏东坡传奇》、《象棋近代国手名局》、《北窗随笔》、《江南农村族谱存毁试析》等。
    纪 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