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基层防疫的软肋

  河南省民权县在今年1月首次发现手足口病例,从今年的1月1日到4月13日,民权县共有患儿709例,死亡8例。民权县疾控中心站到了暴风眼上。它的新任负责人李正云说,基层疾控事业缺钱、缺人、也缺规范。
  “关键还是人的问题难解决。”李正云说。面对高峰或未知的手足口病,面对席卷几十个国家的甲型H1N1流感,再次审视他提出的这些问题并非多余之举。
  按照制度设计,基层的防疫体系由三个环节组成——县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防保员(防疫保健员)和村医。其中,乡、村为该体系最前哨。然而,据记者了解,由于村医本身多是个体医疗执业者,政府并不给予分毫投入,所以实际上没有动力去完成防疫任务。多数时候,他们主要还是等人上门看病收钱。
  另外,许多村医和防疫保健员一样,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在疫情暴发之初,根本分不清手足口病和普通感冒、皮疹的区别,以至于误诊、耽误病情或者漏报,致使模糊疫情频频发生。
  民权县城关镇镇长底兴龙认为,要想让基层医疗和防疫体系起到实在的作用,不能不考虑基层人员的水平和需要。“不解决村医的水平问题,农民看病就很难有出路;不解决村医的需要问题,作为卫生体系最基本单位的村医的功能就要大打折扣。”他还建议,就当前来说,村医的第一要务或许不在于治病救人——水平一下子很难提高——而在于给农民进行健康教育,移风易俗,多做预防工作。
  (摘自《中国青年报》 董伟/文 2009年5月1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