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万名中央机关干部下放始末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人们普遍吃不饱,营养不良,导致浮肿。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于1960年11月初,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又称为《十二条》)。这是中共中央针对“大跃进”以来发生的严重问题,开始纠正“左”倾错误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了很好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十二条》,迅速扭转形势,周恩来总理提出从中央国家机关抽调1万名干部下放到灾区基层。与此同时,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包括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习仲勋的“中央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
  1960年1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报告》上写了两条重要批语。批示的全文如下:
总理:
  在讲大好形势、学习政策的过程中,要有一段时间大讲三分之一地区的不好形势,坏人当权,打人死人,粮食减产,吃不饱饭,民主革命尚未完成,封建势力大大作怪,对社会主义更加仇视,破坏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农村工作极为艰苦,要有坚强意志决不怕苦的精神才能去,否则不能去。以上请你酌定。
毛泽东十五日晨
  全国大好形势,占三分之二地区;又有大不好形势,占三分之一的地区。五个月内,一定要把全部形势都转变过来。共产党要有这样一种本领,五个月工作的转变,一定争取一九六一年的农业大丰收,一切坏人坏事都改过来,邪气下降,正气上升。
又及
  这两条批语,说明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已经认识到了全国农村问题日趋严重,决心尽快扭转形势。
  为了切实保证这批下放干部的质量,经过组织部门再一次慎重筛选,最后落实为9600余人,其中国务院直属机关和人大常委机关为135人(17级以上的干部占40%),新华社下放人员共有120多人,商业部下放人员为100多人。下放干部名单确定之后,开始集训学习,学习的重点是《十二条》。
  从1960年11月25日到12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李富春、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陈毅,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等七位中央领导,先后为全体下放干部在人民大会堂作了七场报告,并对下放干部提出要求:“你们这次下去,不是去当官做老爷,不是去享受,而是代表党中央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同人民群众共患难。”
  12月8日,周恩来总理给下放干部作最后一场报告。在分析问题的原因时,周恩来总理在报告中除了讲到自然灾害、缺乏经验外,着重讲了主观存在的缺点错误:一是“部分政策本身有问题”,所以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和制定新的政策;此外,执行政策的问题,“我们有许多政策没有贯彻到底”。二是作风不好。除了“五风”严重外,在作风方面还有不少地方出现“五气”(即:暮气、官气、骄气、娇气、阔气),都要反对。三是组织不纯。
  1960年12月下旬,下放干部纷纷奔向全国各地的农村灾区。下放干部深入社队后,按照中央《十二条》精神,帮助地方开展救灾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保人”。“保人”最关键的是解决粮食问题。
  下放干部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帮助社队开展整风整社。万名干部下到各省后,参加省、地、县、公社的各级干部大会,在会上同各级干部揭批“五风”,听取他们的层层检讨,然后又深入到基层社队和农民群众中进行实地调查,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呼声。
  到196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增长了2%以上,改变了前两年的下降局面,许多地方的家畜家禽数量开始上升,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中央规定,这次下放农村和其他基层的干部,一般要下放三年,少数编内下放的干部,原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采取轮换的办法。到1962年,随着“三年困难”时期的结束及帮助基层社队整风整社与生产救灾任务的基本完成,再加上原单位工作上的需要,万名下放干部1962年后大都陆续回到了北京,只有少数因在当地结婚成家、地方工作需要等原因而留了下来,没能回到北京。
(摘自 《党史博采》 2009年第2期 王永华/文)
史海钩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