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新闻

娃娃鱼逍遥在山野实验室

  •   屋后菜园做实验田,自然矿洞里养大鲵,可乐瓶变身嫁接培养器皿……凭着这些土方法,景宁县目前有9个濒危珍稀物种在农民创办的“山野实验室”里成功实现人工繁育。据景宁县科技局统计,农民通过自主破解珍稀动植物繁育难题发展出的新产业,已经带动当地3000余农民增收,每年增效3000多万元。
      日前,景宁农民任文平取得了丽水市唯一一张由省水利厅颁发的重点保护水生动物(大鲵)驯养许可证。在鹤溪镇冶场村包山铁矿的废弃隧道里,60多格块石垒成的水池里游着500多尾大小不一的大鲵,就是在这个光线昏暗的“实验室”里,任文平成功繁育了子二代大鲵。“养大鲵水质偏酸不行,上游建有电站水温多变也不行。”任文平说,“铁矿废弃隧道,可以引入优质的地下溶洞水,而且光线昏暗,适合大鲵生存。”从湖南等地大鲵繁育基地买来50多条种鱼后,任文平经过了300多次的比对实验,终于成功实现人工繁殖,人工催产率达72.4%。
      “种苗和养殖技术培训都由我来承担,今年计划发展10户专业养殖户,明年再推广100户。”任文平介绍,他在大均乡伏叶坑流域投资50多万元建设的“大鲵驯养繁殖基地”已具雏形,申报的“滩坑库区大鲵生态旅游观光园”也已被批准立项,大鲵人工养殖将成为景宁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农民虽然不懂动植物理化指标等专业术语,但他们精于观察,善于模拟动植物原生态的生存环境,其实这是最关键的。”景宁林业局副局长朱小平说,原来景宁惠明白茶只在惠明寺外有一株孤品,当地农民吴锡金想了个土办法,把可乐瓶剪成碗状,盛上水放置在嫁接苗根部,然后再罩上塑料罩,结果使成活率提高到了95%,解决了困扰20年的惠明白茶繁育推广难题。
    (雷蕾 叶秀华)
    链接: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其经济价值高,在食品、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开发利用的前景,也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由于一些人为的因素,大鲵被过度利用,生存环境也遭到破坏,导致种群急剧下降,分布区成倍缩小,处于濒危状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