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龙
义乌市政府最近出台政策,以每月1000元的特殊补贴,鼓励粮油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应聘种粮大户,从事粮食生产。这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有人赞其是顺应现实需求的一种政策创新,也有人贬其为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次“作秀”。孰是孰非呢?
这项政策,是义乌市为粮食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粮食专业生产合作社“量身度制”的。其目的,是要让有专业知识、懂技术、懂经营的大学生充实到种粮大户中去,改善和优化种植队伍结构,引导和倒逼那些“种粮小户”向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和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又好又快地发展现代农业。由此可见,这项政府投入的只是小成本,谋划的却是大手笔。
这项政策,赢得了种粮大户的普遍欢迎。在种粮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政府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时,他们相信规模种粮这条路会越走越宽,愁的是缺少科技与管理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他们求贤若渴,过去之所以没有招聘大学生,一是怕人家不肯光顾,二是怕人来了也养不起。现在政府用几乎“供养”的方式鼓励种粮大户招纳大学生,他们期盼此事早日办成功。
这项政策, 却遇到了传统观念的阻碍,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报名应聘者仍然寥寥无几。一些学生及其家长认为,读了大学再入“农门”,做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岂非“自我苦吃”、“大才小用”!这是一种误解。与传统农耕截然不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化的思维理念、体制机制、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等来支撑,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白领”。
为种粮大户配备大学生,无疑是一种政策创新;但是,要落实到位、发挥效益,首先必须下功夫转变思想观念,转变体制机制。不然的话,纵然有“重赏”,未必出“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