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市高虹镇木公山自然村,是一个清幽宁静的高山村落。当地种植的“天目山牌”高山蔬菜,在不少农贸市场不仅免交入场费,市场还开出专区为他们卖力吆喝!所有这一切,都源自当地村民种出安全优质的高山蔬菜,而他们种菜离不开节水灌溉技术——微蓄微灌。“就靠着这项技术,咱们在山上种菜从不缺水。水灵灵的高山蔬菜城里人人见人爱!”这是临安菜农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临安市高虹镇木公山人就靠种植高山蔬菜走上了致富路。但由于高山区域性、季节性、资源性缺水,山地蔬菜因旱欠收或绝收现象时有发生,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生产效益也时好时差,根本得不到保障,水瓶颈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及农村经济发展。1996年开始,临安市农业局集中科技力量,广辟渠道筹集资金,开始了山地蔬菜“微蓄微灌”技术的试验研究,高虹镇木公山自然村等地积极参与,并在二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成熟的集成技术。“微蓄微灌”,彻底解决了临安市高海拔区域山地蔬菜发展的水瓶颈问题,也摸索出一套蔬菜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目前,临安市已建造50-120立方米蓄水池32只,蓄水容量达3400立方米,实施微蓄微灌面积2100亩。每年可节约灌溉人工费用157.5万元,节约灌溉用水21万立方米,增收52.5万元。利用“微蓄微灌”设施,一只水池可灌溉60亩菜地,每亩设施成本200元,每亩可节约用工25工(费用约750元),节约灌溉用水100立方米,增收250元,高山水池、微灌设施的使用寿命长达二三十年,可一次投入多年使用,所以每亩摊簿设施成本仅为200元。
目前,高虹镇木公山自然村的高山蔬菜种植户都用上了“微蓄微灌”。他们总结出“微蓄微灌”的四点好处;一是大大减轻了高温干旱对作物的影响,增产增收,真正做到“小水大用”。应用后,即使正常年份亩产量也比非微灌区要提高15%以上,亩增收250元,特别是干旱年份效果更为显著,甚至超过100%,亩增收超千元。二是实现高质量灌溉,避免土肥流失,不用电、不用水泵、不用肩挑手浇、又可肥水同施,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灌溉用水,不但有效解决了山区用电不便的问题,还具有灌溉、施肥、节水、省工等多种功效。三是干旱季节使用“微蓄微灌”能增加植株抗逆能力,降低发病率,提高蔬菜品质。高山四季豆锈病发生率从23.6%降低到6.5%,高山番茄微灌区无脐腐病发生,裂果率降低。而且四季豆豆荚光滑饱满、条直均匀、品质鲜嫩,番茄果形整齐、果型大、着色均匀有光泽,商品性极佳。
链接:“微蓄微灌”技术就是将平常白白流失的细小水源,经引水池(过滤池),积聚在微蓄水池中,利用高山菜地自然落差(5~10米)产生水压,经输水管道至微灌设施将水均匀输送到植株根部,形成自流灌溉。主管与支管连接处安装有调节阀,支管与每一田块的连接处安装一个出水阀,用水可按需要自由控制。即形成了“水源→引水池→引水管→蓄水池→输水管网→田间微灌系统→植株根部”微蓄微灌系统。
(临安市农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