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下午,刘曼套上件夹克衫,把一箱“湾仔码头”牌手工水饺挟在胳膊底下,向国家工商总局出发。
出门时,怀孕7个月的妻子在身后,他没回头,只扔下一句,“放心吧,没事。”可当他站在国家工商总局的灰色台阶前,脚步变得有点迟疑,嘴唇也有些哆嗦。
门卫拦住了他。“我来自首。”他的声音含混不清。在大门一侧的上访接待办公大厅里,满屋子人都用奇怪的眼神望着,这个年轻人结结巴巴地说明来意:“我来自首,检举自己和他人制作、销售假冒伪劣的水饺和冰棍。”
“卖你的吧,新闻里都不播”
在接待室里,刘曼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里面装着几袋伪造的“湾仔码头”水饺,猪肉韭菜馅儿。还有一份沾满油灰的通讯录和两个皱巴巴的笔记本。翻开本子,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刘曼的生活轨迹。
第一笔数字出现在2006年年底,梦想寄托在小小的冰棍上。这一年,一无所有的湖南人刘曼在北京混迹了4年后,开始替一家郊区冰棍厂销售“大红果”冰棍。
赚的都是辛苦钱,他从工厂里批发,再出售给北京各地的“二批”,由二批分售给大大小小的超市和商店。2008年,他认识了一位郭姓同行,从此,“初号”登上了刘曼的账本。“二号”是假货的代名词。
一开始,他向几个老客户推销“二号”,有些难以启齿。不过,3月的一天,经过再三犹豫,第一笔假货生意在电话里谈成了。
“也许你能理解我的生存压力。”面对记者,刘曼喝了点啤酒,试图让别人理解他的选择:农村出来的孩子,中专毕业好几年了,他需要一种“成功”来给父母交代。
从某种意义上,他获得了成功。假货销量激增,卖得最快的是蒙牛小布丁。此外,蒙牛的“绿色心情”、伊利的“巧乐滋”也广受欢迎。
“别干这个了,风险太大。”偶尔,也会有熟悉的客户这样劝他。6月里的一天,有个司机往上海送货时,碰见查货车的执法队伍。司机撒腿逃跑,车上装着的“二号”伊利“巧乐滋”和蒙牛小布丁暴露,老板因此被捕。
他们惊慌了一段时间。不过,新闻里一点儿消息也没有,这让大伙放心了不少。“卖你的吧,新闻里都不播。”一个同行用这句话,鼓励刘曼继续干下去。
随着8月的临近,他认识了新的合作伙伴,生意也越做越大,有时候是500箱,有时候则接近2000箱。
刘曼的生活改变了。他开了自己的超市,买了一辆二手金杯车,还认识了妻子。就在他生意越做越大的时候,妻子也怀孕了。不过,他的生意一直瞒着妻子。在自己开的超市里,所有冰棍都来自正规厂家,没有一根“二号”。
“我真怕自己什么时候跑了”
下午4点,国家工商总局信访办公室里,刘曼在一张白纸上快速地书写。写作过程花了不到10分钟,但他觉得无比漫长。16开的纸很快写满了,笔画很用力,深深印进纸背。然后,他把纸翻转过来,签下自己的名字,递出去,出了口气,仿佛终于走完一段艰难的路途。
“我希望你们能赶快处理我的问题”,他的声音从嗓子里挤出来:“我真怕自己什么时候跑了。”
在来工商局之前,刘曼曾尝试过许多种方式,迈出自己的赎罪之旅。从今年1月开始,他扑在电脑上,创作一部几乎是真实记录的小说。一个月后,这部16万字的小说初稿已经写完。他希望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引发同胞的认知和反省”。
刘曼也说不清楚,悔悟之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一开始出现的只是恐惧。2008年12月,他卖出的一批假冒“湾仔码头”水饺,被人尝出了问题。一个老主顾打电话过来,要求退货。
这是大半年的假冒产品销售生涯里,他第一次“发怵”。元旦快到了,饺子销售正是旺季,他却打起了退堂鼓。等到晚上,老婆睡着了,他偷偷上网,查自己的罪责。金额在5万元以下的,罚点钱就能了事。要是超过5万元,可就有刑事责任了。刘曼心里开始紧张:“我以后怎么办?”惭愧和担忧一起压了过来。
“我宁愿坐满刑期,这是我应得的”
留下一份检举自己的举报信,登记了姓名和住址以后,这个下午的“赎罪之旅”草草结束了。工作人员客气地让刘曼回去等待消息。
走出工商局的大门,刘曼脸上露出这个下午难得的一次笑容。“我原以为自己今天回不去了。”他承认,自己心里“踏实多了”。
自首的念头像一个噩梦缠绕在他心里,每到晚上,睡觉都不踏实。“我希望能洗刷自己的罪过。”这句话常常挂在他的嘴上。有时候,当别人提醒他,自首会得到减刑时,他总是连忙表示:“我宁愿坐满刑期,这是我应得的。”
晚上8点多钟,刘曼疲惫地回到家里,怀揣着工商局的接待证明。妻子坐在那里,没有做饭,像是根本没有预料到他还能回来。
自始至终,妻子都没有责怪过他。只有一次,他结结巴巴地试图向她解释,自己为什么背着她卖假货。他的理由是,将来孩子出生后要花很多钱,奶粉只能买国外的。这个沉默的女人突然发火了:“你既然知道这些,怎么能去做这个?”
这个下午,刘曼离开后,记者和她通过电话。她在电话里先是抽泣,最后终于哭出声来。“一个人做了事敢作敢当,是好事。”她好像在说服自己。她不大懂法律,只是听刘曼说过,可能要坐牢,但具体多少年,并不清楚。离预产期还有两个月,这个女人陷入矛盾之中。“一个人带着孩子,三五年,我想能坚持吧。”(文中“刘曼”为化名)
(摘自《中国青年报》张伟/文2009年2月18日)
大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