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拉洋车的机器人,吴玉禄是我爹,现在我拉我爹去逛街,谢谢!”走进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马务村农民吴玉禄的家,一个和真人相仿的机器人眨着“眼睛”与来者打招呼。
这个机器人,名叫“吴老三十二”,是吴玉禄制作出来的第32个机器人,身高1.8米,着银白铁皮外衣,脖子上搭条毛巾。细看,乒乓球是他的眼睛,海绵做嘴巴,铝片是耳朵,还挂着大圆耳环。
现年48岁,只有小学文化的吴玉禄从小就对机械和玩具感兴趣,12岁时,他开始尝试着做一个能站着走路的机器人。1986年,他制成了第一个机器人,如今他已完成34个机器人,并按时间顺序依次取名吴老大、吴老二、吴老三……
在简陋的工作室,摆满了吴玉禄从废品回收站淘来的各种“宝贝”。说话间,他从类似中药房分格的小抽屉里,拿出一颗螺丝钉安装在一个带领结、一头紫色毛发的孩子身上,这个可爱的孩子便歪歪扭扭地走起来。
吴玉禄说,这是老三,“别看半身不遂,但可以像蜘蛛侠一样攀岩。”接着他又如数家珍道,“吴老五”能给客人点烟、能端茶倒水,“吴老七”是一个“八脚怪”,可在复杂路面上行走自如,“吴老八”能蹦能跳还能翻跟头……”
2004年,吴玉禄受邀参加一个中国发明之星大赛,获得一等奖及“最聪明的农民发明之星”称号。之后,一向在家“自娱自乐”的老吴,渐渐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村民则开始称他为“机器人老爹”。
如今,他和正在读计算机专业的儿子合作制造更具实用性和智能性的机器人,他管硬件设计,儿子来编程序。目前,二人已做好了可给病人定时翻身的“吴老三十三”和会下棋的“吴老三十四”。
(据中新网 杜燕/文2009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