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百本日记本

浓浓“三农”情

——记江山市凤林镇责任农技员周春满

  本报记者 俞廷尚
  24年来,他坚持每天写农技日记,留下了120多万字的日记本;24年来,他倾心于农技推广、服务“三农”。他,就是江山市凤林镇责任农技员周春满。
他的日记
是农民的技术手册
  从1985年起,周春满开始把每天的工作内容和所涉及的农技知识都记录在他的《农技工作日记》上,少则几十字,多则数百字。至今,他写的日记已有上百本,累计字数120多万。“写农技工作日记是对每天工作的回顾和小结,有利于总结经验、找到问题和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周春满说。
  去年,凤林镇路亭畈、凤林畈涉及5个行政村的1万多亩粮田被农业部列为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要求双季稻亩产达到1000公斤,单季晚稻亩产达到700公斤。为全面提高水稻产量,周春满一边对照高产示范区的各种技术要求,翻阅往年记录在日记上的高产秘诀,整理出了适合当地的“五改”技术等八项高产技术措施,把这些实用技术教给农民;一边又把试验示范的技术标准、要求及相关数据等一点一滴地记录在日记中,以备在实践中借鉴运用。种子消毒是早稻生产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往年对种子消毒采用的药液浓度是1500-2000倍,效果很不错,可同样的浓度在2007年给“金早47”种子消毒效果却很差。“这说明‘金早47’对恶苗病菌抗性较差,药液浓度应提高到1000倍。”周春满这样写道。在去年播种早稻时,为防止秧苗恶苗病的发生,他通过整理历年日记,把相关技术汇编成册,指导农户预防秧苗恶苗病。周春满说:“要研究透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探索,这样才能提高技术水平。”正是通过周春满不断地比较、总结和探索,去年凤林镇的万亩水稻获得了丰收。
他的日记
是农民的增收帐本
  周春满20多年坚持写农技工作日记,记录农技知识下来的同时,也记录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变化,他的日记也是当地农民的一本增收账本。
  白菇生产是当地农村短、平、快的致富项目。然而,在2000年,当时的茅坂乡南坞村首次试种的几万袋白菇,却亏本了上万元,以至当地菇农吓得不敢种菇。“为什么周边乡镇农民能种菇赚钱,我们这里种菇却亏钱?原因是什么?”周春满这样写道。次年,他受命兼抓白菇生产,虽然对种菇是门外汉,但他虚心向行家请教,把学到的技术知识一一记录在日记本上,逐渐掌握了白菇栽培技术。之后,他又与当地村干部带头搭起菇棚,发动农户种菇,并找到了适宜当地栽种的中迟熟白菇的规律,结果白菇产量高了,品质好了,效益增了。在周春满的宣传发动和技术指导下,凤林镇的白菇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他的日记本上记载着这样一笔账:“2001年白菇栽培量11.9万袋,去年1702万袋,七年间增长了140多倍;2001年全镇白菇人均收入3元,现在全镇人均425.5元,也增长了140多倍。”在周春满的推动下,凤林镇从原来的白菇生产“空白乡镇”,一跃成为江山市白菇生产重点乡镇。
他的日记
是与农民的情感日记
20多年来,周春满始终情系农民。农民缺什么,需要什么,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渐渐地成了当地农民的知心朋友。他的日记本上,处处都记录着他与农民兄弟的深厚感情。
  油菜适当密植可获高产,但有的农民仍按老习惯栽种。2007年10月的一天,周春满在指导示范片农户种植油菜时,要求农民徐金仓改变以往每亩只种4700来株油菜苗的老习惯,做好密植到8000株左右的标准畦沟。“当我去为别人做畦沟印记时,他仍按老规矩做畦挖沟。我要求他返工重做,他却恼怒地说:‘我种了几十年田,油菜苗种多种少还不知道,还要你教?’”碰到钉子的周春满并不气馁,回家后,翻开往年的《农技工作日记》,找出许多油菜高产的实例并详细地向老徐讲解,终于说服老徐重新按标准做了畦沟,栽了下油菜苗。在周春满的指导下,当年老徐的3亩油菜获得了好收成,他们也因此成为了经常一起切磋“种田经”的好朋友。“今天老朋友徐金仓收获了粒大饱满的油菜籽,见到我时,他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的技术被农民接受并给他们带来效益,这是我最大的收获。要做好技术推广,就是要与农民交朋友,这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周春满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二十多年来,周春满一心扑在工作上,主持和参与的各种试验、示范项目多达37项,其中有13项获得县、市级奖励,《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省农业厅一等奖,去年他还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颁发的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他的事迹,受到了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的赞赏,夸他23年如一日,坚持写农技工作日记的精神难能可贵,勉励他继续写好日记,创新“三农”工作,为全省农技员做出榜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