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柑桔滞销、牛奶倒江、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等现象的发生,虽有许多客观因素,但说到底还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素质不强所造成的。要彻底摆脱这种被动局面,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提升产业素质,在优化农产品品质上求突破,化“危”为“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产业的持续发展力。
实施产业提升行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稳定粮食长效机制、主导产业促进机制、农业功能开发机制,大力提升产品品质,实现产业联动发展,犹如一剂“补药”,副副强筋壮骨。
实施产业提升行动,优化调整农业结构,首要任务是稳定粮食生产,要围绕800万吨粮食生产量的目标,落实责任制,依靠政策和行政的推动力,挖潜力、减抛荒,千方百计稳定粮食面积,鼓励开发各种闲置耕地,积极扩种旱杂粮。要深化高产示范竞赛,促进先进技术的示范传导和广泛应用。要通过促流转、强服务,千方百计创新稳粮长效机制,着力于保农田、优地力,千方百计强化基础保障。
实施产业提升行动,重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我省特色主导产业集聚度低,各地的主要产业主导性不强,样样有一点,样样只有一点点,再加上过去具有优势的柑桔等特色品种遇到了外省同类产品的挑战,蔬菜出口在全国排位下降,蚕桑产业优势地位逐渐萎缩……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主导产业,明确重点,及时调整产业发展规划,扶优扶强主导产业,通过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建设,推广“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模式,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不断营造特色产业新优势。
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关键是要在优化品质上下功夫。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品质的竞争,这也是检验产业素质是否得到提升的一项主要指标。优化农产品品质就要从良种推广抓起,摸索相应的配套生产技术,坚持标准化生产,产中、产后环环不放松,推广应用采后保鲜和分级包装技术,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深加工程度,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加大水果、茶叶等品牌整合力度,打造浙产名牌农产品。
实施产业提升行动,更要在产业拓展上做文章。要积极开发农业功能,依托田园风光、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村传统习俗等资源,办好各类节庆活动,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精典旅游线路。同时,要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引导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赴异域发展农业,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上新台阶。
药方虽补,还得讲究服法。强筋壮骨产业,切忌胡乱服药,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崛起,也并非一日之功。产业素质的提升,需要各地因地制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产业提升行动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同时,更需要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真正把浙江农业的战略产业做稳,主导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