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

——衢州柑桔产业打响转型升级“淮海战役”

  本报记者 袁 卫
  近日,身处桔乡的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杨家源村村民们不是忙着种桔,而是拿起柴刀砍桔树。是遭遇“卖桔难”之后的无奈之举,还是新的希望所系?
桔村印象:
柑桔倒溪流 桔农多无奈
  走进杨家源村,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桔香,路上溪边随处可见遗弃的桔子,那一丝丝腐败的味道掺进桔香里,顿时五味陈杂,一如桔农们的心情。
  在杨德昌的家里,至今堆放着3万公斤柑桔,已卖出的1万公斤优质果每公斤也不足1元钱!他一脸无奈。
  在村口,记者见到了村民王炳祥。他将一担开始腐烂的柑桔,往小溪水流较大处倒了下去……“从种植到采摘、包装,每公斤桔子的成本在0.7元以上,现在却连0.3元也没有人要!”
  杨家源村有桔园3000亩,去年柑桔产量达4500吨,是绝大多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该村卖出的柑桔还不到一半。
桔农感言:
砍去的是累赘 留下的是希望
  也有例外。记者见到村民杨红宇的时候,他正在清理桔园,见有记者采访,他掏出一盒香烟,居然是中华牌。“我的6万公斤柑桔已基本卖完了,平每公斤均卖了1.6元左右。”杨红宇说,早在2006年,他就对桔园进行了“三疏两改”(疏树、疏枝、疏果,改水、改肥),每亩桔园的桔树控制在40株左右,并通过修剪、压枝等方法,将桔树高度控制在3米左右,从而提高了柑桔品质。“尽管我每亩的桔树总数只是别人的一半,可产量不减反增,而且桔子在外形和味道上都更好了。”杨红宇还一改过去坐等商家上门收购的做法,在1月底,自己雇车将桔子拉到山西太原的一些果品市场,卖出了3万多公斤。
  一比较,村民们才真正意识到桔树密度太高影响果子品质。村干部通过调查摸底,发现95%以上的村民都有“三疏两改”的意愿。于是,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全村185户农民有177户举起了柴刀,亩栽桔树约减少一半。“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村民们砍掉的是多余的桔树,留下的是来年的希望。
转型升级:
衢州柑桔要打一场“淮海战役”
  春节过后,衢州市农业局副局长徐登富和临海市“忘不了”涌泉蜜桔合作社社长冯贻法聊起了眼下的柑桔,得知该合作社自2009年元旦以来已出口柑桔4万多吨。“他一个合作社的出口量居然比我们整个衢州市的柑桔出口总和还多!”徐登富说,“衢州 柑要有新的出路,再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必须在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品质、品牌、加工和出口等方面下功夫,提升整个产业的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卖桔难’。这样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在前不久结束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分组讨论时,副省长茅临生指出,衢州柑桔要走出困境,必须全民动员,打一场产业转型升级的“淮海战役”。衢州市委书记孙建国表示,要大力提升柑桔产业品质。衢州柑桔产业转型升级的“淮海战役”打响了!柑桔种植总面积要从目前的66万亩调减到50万亩左右,建立优质柑桔基地40万亩,其中出口基地、加工原料基地各10万亩;每亩桔园的桔树要控制在40-50棵之内;全市柑桔总产量要控制在75万吨以内,优质果率要提高15个百分点;柑桔亩增收入500-1000元。
  为了打赢这一仗,衢州市对以村、合作社为单位整体推进柑桔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行“以疏换肥”补助政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重点向桔区、桔园倾斜;对收购本地柑桔进行深加工,给予适当财政贴息;每年安排一定专项经费用于衢州 柑品牌培育宣传;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柑桔高产优质竞赛活动暨挑战浙江柑桔吉尼斯擂台赛,并对浙江柑桔吉尼斯获得者给予2万元奖励……
  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人们坚信,经过短暂的阵痛,衢州柑桔产业必将迎来增效增收的金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