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种粮特刊

光荣啊,种粮的人们

  本报记者 俞廷尚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农民种粮越种越“甜”,越种越有劲。2008年,全省粮食生产实现了面积、单产和总产“三增”,为确保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光荣啊,种粮的人们。
政策推动 活力重现
  农业税曾经被称为“皇粮国税”,种地交税,这是农民的义务。可如今,农民种粮不仅不用交税,而且还能得到政府的各种补贴和扶持,这使粮食生产有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多种粮、种好粮的积极性。2008年,我省首次对早稻种植实行普惠制补贴,同时继续加大对良种、农机购置和作业、病虫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政策性保险等多方面的补贴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安排粮食生产扶持资金达8亿多元。“农业税免了,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也大了,我们种粮农民吃了‘定心丸’,种粮在农村重新热起来了。”永康市杨溪稻米生产合作社负责人池国通告诉记者,“去年我们合作社每亩早稻拿到的补贴就有150多元,种粮成本大大降低,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光早稻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500亩,比上年增加1.5倍。”
  在政策的推动下,我省粮食种植面积去年稳中有升,达l948.2万亩,比上年增加42.1万亩;总产量达776.2万吨,增4.2%。春粮、早稻、晚稻的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种粮又重现活力。
规模经营 效益凸显
  为提高种粮效益,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鼓励组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去年,我省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经营面积达463.5万亩。
  为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省里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扶持各地建立粮食生产合作社,并帮助他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政策的推动下,去年我省粮食专业合作社达到434家,比上年增加84家,入社社员34251户;种植面积l29.6万亩,占稻麦种植面积的6%。全年新增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服务组织共150家,实施病虫统防统治60万亩。2008年我省稻麦复种面积20亩以上的大户就有48247户,复种面积100亩以上的大户有4696户。
  在瑞安,3195户种粮大户共承包粮田7.9万亩,种植早稻6.3万亩,占该市早稻面积的54%,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规模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土地规模经营,加上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种粮大户的产量与效益明显高于散户。据调查,种粮大户早稻亩产460.6公斤,比全市早稻平均亩产高36.7公斤;种粮大户早稻亩均收入343元,比全市亩均收入高92元。
  合作社的运作,让越来越多的种粮农民体会到了规模种粮的好处。“去年,我们合作社107人种了4000多亩土地,土地全年利用,亩均产粮超过1000公斤,全年种粮产值达700余万元。我们还为其他农民和企业提供了两万多亩次的服务,带动粮食生产3800多亩。”金华群飞粮油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社长丰群飞告诉记者,“种粮效益好了,吸引力也足了,现在有很多农户都想加入我们合作社。”
科技种粮 增效明显
  我省以科技兴粮为支撑,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008年,全省建立各类水稻高示范方1350个、优质高产示范户18425户。
  在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中,杭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富阳市渔山乡粮食生产功能区的1094亩晚稻平均亩产达到624公斤,攻关田最高亩产716公斤,比周边亩增20%。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在增加种粮效益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据调查,仅晚稻这一季,增产节本可为农民亩增效益250元以上。嘉兴市秀洲区作为农业部和省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区),去年推广单季晚稻25万亩,平均亩产达555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且亩均节本增效35元以上。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应用水稻机械插秧、水稻强化栽培、超级稻集成、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药减量控害、测土配方施肥等适用增产节本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种粮效益的提高。“通过改进种粮技术,去年我的早稻亩产高出全市平均140公斤,160多亩土地增产2万多公斤,净收入就超过5万元。”瑞安市种粮大户陈庆福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