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季朝兵
台州市路桥区近年来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创新机制,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8年,该区粮食播种面积15.63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6.3万吨,粮食生产考核得分连续5年居全市第一,2005年度和2008年度先后两次获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探究路桥粮食生产领跑台州的奥秘,五大创新功不可没。
创新工作机制
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路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几年来,该区共安排近亿元资金,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全区目前已建成标准农田14.08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6.5%。同时,该区把粮食生产列入区政府对镇(街道)工作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强化督查和抛荒整治,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减少耕地抛荒。
创新 服务体系
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该区把培育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推动粮食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着力培育粮食、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至今已发展11家农机服务组织,建立了4家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300个村级植保专业服务队,建立工厂化育秧点10个,建立农资连锁经营点98个,基本形成了涵盖种子、农资、农机、植保、栽培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了植保服务组织对农业生产村的全覆盖。2008年,该区实现水稻机插面积4.15万亩,开展植保服务面积3.06万亩,服务农户6907户,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
创新激励政策
加大粮食生产投入
路桥区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种粮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系列配套扶持政策。从2005年开始,已连续4年实行早稻普惠制;去年,又对种植连作晚稻的农户实行普惠制补贴,按实际种植面积,由区财政给予每亩20元的补贴;每年安排30万元资金,开展粮食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和测土配方施肥。2004年以来,该区共落实各类粮食生产扶持资金837万元。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农机作业券”制度,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去年,全区种粮大户达335户,承包面积19218亩,分别是2003年5倍和6.6倍。
创新农作制度
增加粮食生产面积
为提高种粮效益,该区积极开展水稻栽培技术与耕作制度创新,推广粮田高效农作制度,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合理安排茬口和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粮、经等多元种植,实行水旱轮作,推广“西兰花-早稻”、“小白菜-早稻”、“大棚蔬菜-晚稻”等农作模式,引导农户多种早稻。几年来,该区已累计推广粮经结合高效种植模式达10万亩,既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创新集成技术
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2008年,路桥区全面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整合农技、种子、科研与农机力量,加强了对主导品种的栽培技术集成配套与创新应用,良种覆盖率达到98%,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83%,机耕率达到98%,机收率达到95%,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普及,水稻机械插种、植保统防统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粮食生产上形成了以示范建设引领科技发展、推动科技应用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