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完成的衢州湿地调查报告披露,由于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利用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衢州已出现湿地面积萎缩、环境改变、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景观破坏等问题……这不免使人忧虑,浙西的湿地还能“湿”多久?
绿葱湖的美丽与哀愁
绿葱湖,是一座山的名字,海拔1390余米,为龙游最高峰。民国时的《衢县志》说,绿葱湖得名于山下的绿葱坞,但住在绿葱湖南麓的龙游庙下乡浙源村村民项炳勤却不这么认为。
47岁的项炳勤是村里的会计,他同时也是村里出了名的登山向导。比起“绿葱湖”,项炳勤更喜欢“六春湖”这个名字,两者在当地方言中发音相近,但后者蕴意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项炳勤回忆说,村里的老人常讲,山上一共有6个池塘,且经年不干,被视为藏龙卧虎之地,大旱之年,附近百姓都会结队前往求“龙水”,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解放前夕。
项炳勤最近一次登顶,是陪同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这也是他第一次从别人口中听说“湿地”这个词。专家告诉他,绿葱湖是江南罕见的沼泽化草甸型高山湿地,形成于火山地质地貌条件,在我国湿地资源中非常独特。
资料显示,由碎屑夹火山岩构成的绿葱湖山体,大致呈南北走向,山势险峻,壁立千仞,但山脊开宽平坦,不长树木,多草甸,湿如沼泽,雨时一山雾,睛时一天云,风光旖旎,犹如内蒙古大草原。
当地人介绍,这山顶的沼泽草甸之中,还分布着数个由火山口发育形成的小湖,有的深达三四米,四季长流不息,成为山下数条溪水的源头。据说,每年的春天,是绿葱湖最美的季节,满山遍野啼红了的杜鹃布缀在绿茵之间,煞是好看。
作为国家一级生态保护区的绿葱湖,境内林木繁茂,植被覆盖率在95%以上。龙游县林业局提供的资料表明,绿葱湖植被以海拔800米为界,800米以下以毛竹为主,800米以上主要是木荷、苦丁茶、高山云雾茶、毛栗、满山红等乔灌木,一类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也有分布。当地村民介绍,绿葱湖丰富的植被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也成了不少野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黄麂、穿山甲、野猪等时有出现。
神奇美丽的绿葱湖高山湿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客纷至沓来。龙游庙下、衢江大洲两地的不少村也因此渐渐富裕起来。
然而,改变也在悄然发生。
项炳勤说,每上一次山,他都会发现绿葱湖顶的新变化,“水是越来越少了,草地的面积也在不断缩小,大片裸露的荒地渐渐多了起来……”
浙源村村民张水松认为,造成湿地面积萎缩的主要原因是“放牛”。张水松称,每年开春的时候,本乡的毛连里村以及交界的遂昌长生桥等地的农民都会赶着上百头黄牛上山放养,时间一直会持续到秋天。“这么多的牛,要在上面待半年,草就这么点,你说能不破坏环境吗?”张水松忧心忡忡。
张水松的怀疑,得到了前来调研的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专家的认同,专家们将绿葱湖湿地萎缩的原因归结为“过度放牧”。
有村民告诉笔者,早几年乡政府曾在广播里通知不准高山放牧,但由于缺少有效管理,绿葱湖上的牛群依旧悠哉,而且因了“良好的环境”,高山生态牛肉在当地名气也越来越大。
绿葱湖,美丽与哀愁同在。
湿地是否真的还湿
事实上,绿葱湖的境遇正是诸多湿地普遍面临的最大难题——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究竟该如何取舍?进退之间,当何去何从?
2008年4月,《衢州市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正式启动,衢州也成为我省继湖州、杭州、丽水等地后启动湿地保护规划的市。
这背后,是衢州市林业局历时一年的酝酿和准备。
衢州市林业局局长徐土土对湿地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中国的湿地保护已经落后于发达国家一大截了。
“没有湿地的地球是一个病态的地球,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徐土土表示,衢州的湿地资源这么丰富,应当好好保护。
去年年末,耗资10多万的《衢州市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终于完成。负责《规划》编制的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的10多名林业专家用了大半年时间踏遍了三衢大地,对该市湿地现状进行了首次全面系统调查。
随着《规划》的出炉,衢州湿地也慢慢撩开了神秘的面纱。《规划》显示,衢州共有面积8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40790.6公顷,占到了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6%,其中,永久性河流、泛洪平原等天然湿地26788.2公顷,淡水养殖水面、灌溉用沟渠、水田等人工湿地14002.4公顷。
衢州湿地,现在虽湿,但退化的阴影却步步紧逼。调查发现,虽然总体上全市湿地水环境良好,居全省领先水平,但是,部分河段、水库的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此外,诸如过度放牧、无序挖沙等,正导致衢州湿地面积萎缩、环境改变、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景观破坏,严重威胁衢州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值得庆幸的是,衢州保护湿地的战役已经打响。
湿地公园呼之欲出
徐土土说,近期,市林业局将组织实施《规划》的论证和评估,然后上报市政府,乐观估计最快年内可以启动首个湿地公园项目建设。
衢州市林业局林政处处长廖清荣介绍,《规划》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目标阶段。近期目标是,至2010年,全市将新建自然保护小区5处、湿地公园2处;建立湿地管理协调、自然保护体系,使全市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控制,突出的湿地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廖清荣解释说,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可以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与效益,挖掘、展示、利用湿地的自然生态特征和地域景观特色,让公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的同时,认识湿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但不可忽视:湿地保护与利用管理涉及林业、农业、水利、环保、旅游、国土等多个部门,是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目前,湿地保护基础工作薄弱,专业人员缺乏,导致湿地管理水平较低。
路虽漫漫,但湿地保护的集结号已经在“绿葱之巅”到“衢江之畔”间响起,浙西这片美丽的湿地有望被留住。
(李 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