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编者按:
经历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2008年后,我们迎来了崭新的2009年。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省各级林业部门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入实施“林业七大行动”,各项林业工作有序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新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
2009年,浙江林业任务不轻,前景不错。
投资领域进一步加大
当前,我省林业工作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林业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冲击,胶合板、地板、家具等外贸出口企业影响最为明显,不同程度地出现停工停产或开工不足,由此也导致竹材等原材料收购价格的下降。加上去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对竹林、经济林等的危害,林农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中央立足加快经济发展,作出了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决策。民生工程和生态建设将是国家加大投入的重点领域,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投资的领域和规模都有望进一步加大。
集体林改全面深化
从总体上看,我省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但仍存在不少遗留问题,特别是集体山林所占比重偏高,勘界工作不到位导致的四至不清、证册不符等问题较突出。为此,我省将争取用两年时间,对没有承包到户的林地,通过均股、均利等方式落实产权。
促进资源规范流转是落实处置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盘活森林资源,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林地提高林地产出率的有力措施。当前,林地流转工作发展势头很好,但总体发展不平衡。我省将通过建立一站式全程服务的窗口,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等途径,进一步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
同时,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将进一步健全,使林农真正贷得起款,兴得起业。政策性林木保险也即将实施,保险范围扩大到台风、雪灾等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火灾,保险对象包括生态公益林、用材林、经济林、毛竹等。另外,我省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林木良种、木本粮油、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补贴制度。
在林业管理方式上,我省将在坚持实行限额采伐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商品材和非商品材消耗结构控制,取消用材林主伐年龄的规定,探索在国务院下达的采伐限额五年内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对商品林采伐限额指标允许结转下年使用。 (下转C2版)
(上接C1版)
珍贵树种开发加快
在新的一年里,我省将探索建立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加大油茶等优质特色经济树种的繁育与推广力度,确保良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加大容器育苗推广,力争重点工程造林容器育苗使用率达到65%。管好30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完成针叶林阔叶化改造20万亩,生物防火林带1500公里。
启动“百万亩珍贵树种和大径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设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100万亩,初步建成符合市场规律的珍贵树种资源战略储备格局。
三个月完成近两年营林任务
去年第四季度,中央财政给我省紧急追加了沿海防护林和长江防护林工程项目资金8000万元,要求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完成造林任务80万亩,其中沿海防护林工程70万亩、长防林工程10万亩。这些年,我省年均造林四五十万亩,也就是说,要在三个多月时间内,完成近两年的造林任务。这是近年来从未有过的。
进村有绿化景观路
我省的平原地区和城镇村庄人口集聚,但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生态状况较差,平原绿化一直是我省生态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为加快村庄绿化建设步伐,从2009年起,我省将加大对村庄绿化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珍贵树种和名特优果树经济林,实现入村有绿化景观路,围村有绿化带,村内主次干道两旁植有行道树,农户房前院内种有树木花草,形成路有树、街有景,四季常青、花果飘香的良好生态环境。同时,将开展平原农田林网产权改革试点,探索解决农田林网“有人栽无人管”的状况。并建成3个以上省级森林城市。
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09年,全省将完成低效竹林改造50万亩,培育油茶良种苗200万株,完成新造面积1万亩以上、改造面积8万亩。油茶重点县(市、区)建设示范基地面积不少于100亩以上,全省建设示范基地2000亩。省里将整合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油茶和珍稀干果产业发展。同时,将培育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逐步扩大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种类和规模。
一批新的法规规章将出台
2009年,省林业厅将配合省人大制定《浙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控条例》、《浙江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争取出台《浙江省野生植物保护办法》、《浙江省狩猎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提请省人大、省政府修改《浙江省森林管理条例》和《浙江省林木采伐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