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县这些年经济发展较快,四度跻身“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然而,农村普遍存在着洋房别墅与露天粪坑共存现象,“一个土坑两块砖,几捆秫秸围两边”,有多达3.2万口的露天粪坑分布在300多平方公里上。近年来,当地连续出现肠道传染病局部暴发流行,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处海岛的玉环,水资源又特别紧张,保护饮用水源和地下水尤其迫切。
2002年开始,玉环县农村改厕工作全面铺开,至2006年完成,受益人口达45万人(其中21万为外来务工人员)。玉环县卫生局局长、县改厕办公室主任江飞说:“砸掉存在了几百年的露天茅坑,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对村民们传统的观念和用厕习俗的作怪,要让村民的观念一下子转变过来是很难的。经历了‘阵痛’之后,村民对如今取得的改厕成果普遍说好”。在“厕所革命”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提供了“五项对策”作为保障支持。
一是高度重视,理清思路。政府不仅在改厕过程中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而且从县委、县政府一把手到各部门领导都亲自参与到改厕工程建设中去。
二是将改厕工作成果与乡镇考核指标直接挂钩,确定乡镇政府是农村改厕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乡镇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三是出台经费补助和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拨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改厕补助和奖励。如对兴建沼气式化粪池予以300元/立方米的补助,对完成二次接管工作的再给予200元/户的奖励;各乡镇也对兴建沼气式化粪池再给予100—120元/立方米的补助。公厕的土地和地面部分由村居集体经济负责,户改厕由农户和村居集体经济进行分担。
四是动态调整农村改厕政策。如对改厕的补助政策适用范围从农村扩大至小城镇;将农村改厕的施工招标权、资金补助直接下放至乡镇政府;将外来租住户纳入改厕验收范畴。实行出租户“谁出租,谁负责”与企业“谁用工,谁负责”制度,出租户和企业主有责任完成外来租住户的户厕改造;对贫困村户改厕实行特别补助政策等,使改厕政策更具操作性和合理性。
五是保障有力。每年年初,由县长与各乡镇签订农村改厕责任状。各镇乡、村也设有改厕专门工作班子。每年的改厕验收时,不仅由多部门联合验收,还确定了6条标准,露天粪坑拆除率要达到100%,户改厕率90%以上,外来租住户纳入改厕范围,每个行政村和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的公厕建造,沼气化粪池无害化排放等要达到要求。行政村落实专人清扫清运垃圾、清洁公厕,保持村容村貌卫生。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有这么一大批改厕人的辛勤工作,改厕的“雪球”越滚越大,“盆景”变成了“花园”,“一枝独秀”成为“百花齐放”。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历时4个月在玉环县进行的一次改厕效果调查,作出七点评价:一是提高了农村的环境卫生水平;二是提高了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效果;三是促使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生活习惯;四是有效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五是实现“要我改厕”向“我要改厕”的根本转变;六是成本投入较低,产出效益较好,符合经济、有效的原则;七是为沿海地区农民改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由省爱卫会、省农村能源办和省疾控中心的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认为,玉环农村改厕根据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卫生学和环境排放标准的双重要求,在户厕三格式化粪池基础上,再统一接管集中二次处理,思路是科学的、可行的。所采用的户厕污水净化沼气池模式,实行多级处理,逐级降解,自流排放,技术成熟,工艺先进,所检测结果符
合粪便无害化卫生
标准的要求,具有
投资省、占地少、
不耗能、管理方
便等特点,该处
理模式值得推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