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物写真

徐九斤:26年送电影下乡

  •   通讯员 王超英
      在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农村题材电影三十年及未来展望”主题论坛上,一个来自最基层的农村普通电影放映员向全国电影界高人们介绍他26年来的电影人生。他就是海宁市许村镇沈士电影下乡服务队的电影放映员徐九斤。
      说起徐九斤,海宁市的许村、盐官、丁桥等地村民大多知道他,26年来,他的电影下乡服务队,走遍了海宁的乡村。
      1978年,18岁的徐九斤开始了沈士文化站业余摄影宣传工作,4年后,徐九斤正式进了电影队,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0年,由于电影事业不景气,特别是农村电影放映事业连年衰退,许多农村电影放映员纷纷自谋出路,然而干了近10年电影放映工作的徐九斤,没有放弃。
      1992年,他对农村电影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农民需要电影,学校同样需要多形式的文化生活。于是,他利用原有的放映设备,在沈士影剧院试放几场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结果出人意料,看的人还真不少,就这样他又放了几年电影。1995年,经有关部门检查,乡影剧院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这时候,他就主动出击,跑到外面去寻找电影放映市场,没有运输车辆,他就从家里拉来一辆板车,把放映设备放在板车上,外出放电影,放映范围渐渐扩大,20多里外的长安、盐仓、牧港、邻近的桐乡市骑塘、芝村、留良、崇福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看着他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亲朋好友都劝他放弃电影放映这块阵地,去经商办厂。可徐九斤总是笑笑,执着地坚守在农村电影放映这块阵地上。1999年隆冬的一天,他与20多公里外的桐乡市芝村一所小学预先联系好,准备去放一场电影,那天气温突然降到零下7度,天空又飘起了雪花,天冷路滑,一不留心就要摔跤,正当师生们认为徐九斤不会去了,徐九斤却骑着摩托车带着沉重的放映机出现在了师生们面前……
      除了学校,为了配合农村文化建设,徐九斤还定期给村民放电影,许村镇杨渡村支部书记说:“现在村民之间往来比较少,看电影让附近村民有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认识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徐九斤所在的许村镇还与他签订协议,一月一村放映一场电影。
      目前,徐九斤自己已拥有新老片子600多部,难怪杭州的同行对徐九斤说:“到你这里好象进了一家电影公司。”由于徐九斤不但注重服务质量,而且片源广、片源多,不断推陈出新,有一批与时俱进的好片子,使他电影放映事业经久不衰。2001年,为了外出联系和运输设备的方便,徐九斤购买了一辆面包车,又陆续购买了5台放映机,3台小功率发电机,还外聘了四名电影放映员。
      徐九斤的电影下乡服务队也越走越远,杭州的临平、九堡一带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放电影是一年四季深更半夜才能回家,可在徐九斤看来,能丰富大伙的文化生活,是件快乐的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