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近五年来,他主持推广的“太空白莲”和“十里荷一号”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让建德莲子产业增加产值2600余万元;他主持示范推广的西瓜嫁接栽培技术累计达5000多亩次,有效控制了西枯萎病的发生;他主持西瓜大棚全程覆膜长季节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5000余亩次,让农民增收超过1500万元……
他就是建德市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站长、当地粮油首席专家傅跃进。
“建德市的做法值得全省各县市学习。”这是2006年12月5日茅临生副省长在《建德市及早布置明年单季晚稻强化裁培技术示范应用工作》上做的批示。而建德的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就是在傅跃进的主持下进行示范栽培获得成功后,进而在建德全面推广的。
从2006年开始,傅跃进开始致力于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单季稻强化栽培是一种高产高效新技术,具有高产稳产、省种子、省秧田、节省插秧用工、
节约稻田灌溉用水等优点。然而,习
惯了传统种植模式的农民朋友,
对这一技术一时难以接受。在首
期培训班上,全市123个种粮
大户,只到了85人,回去真正按要求种植的,还不到30人。为了推广这一新技术,傅跃进又开始了他的“拿手好戏”:办培训班、编写技术手册。当时,他的妻子患恶性淋巴肿瘤,手术化疗后不久,正需要人照顾。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把编写技术手册和培训的时间安排在晚上。2008年他在全市组织强化栽培技术培训41期,其中的31期是他主讲的,参加培训的农户达到4510人。2008年该市2万余亩强化栽培的单季稻获得了丰收,增产粮食1800多吨,农民增收近400万元。
傅跃进并不满足于此,经常阅读报刊、上网查资料、学习兄弟县市的交流材料,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逐渐从一个粮油技术人员,转换成一个复合型专家。近五年,傅跃进编写和组织编印了《大田种植结构调整实用技术丛编》等20多种、4万册学习资料,下乡村开展技术培训90多次,为7000多人次授课。
农民朋友们亲切地称傅跃进为“傅老师”,凡是傅老师说的,他们都信。航头镇航川村的尹红华按强化栽培要求种了3亩水稻,由于采用的是小苗移栽,单本稀植,种植密度10乘6寸,引得全村人看笑话,就连尹红华的老父亲也骂儿子呆:“介小的苗,种得介稀,鬼才相信有得收。”很多村民劝尹红华把秧拔了重种,尹红华说:“傅老师上课时讲的,应该这么种,我相信不会错。”果然,当别的村民挥汗如雨地插秧时,尹红华的稻田已经是绿油油一片了。收割时,尹红华每亩产量比别人多了100多公斤。村民们这才醒悟过来:“吃亏了,吃亏了。”
在农民眼里,傅老师什么都懂,是一个能为他们释疑解惑的人。2004年,麻车高垣村村民刘土财的25亩大棚西瓜光开花不坐果,急得他几天睡不着觉。傅跃进到他的田头一看,马上找到了原因:前期施肥太多。他指导土财控制瓜田水份,做好剪枝,进行人工授粉,提高坐果率。当年,刘土财的西瓜净收入依然达到8万余元。
这些年,农村跑得越多,傅跃进越觉得农民需要他,越是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孜孜不倦地为农服务,也让傅跃进收获了不少的荣誉:2008年,他获得了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此外他还先后获得过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荣誉是一种鞭策,我会更加努力地做好技术服务,为建德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自己的力量。”傅跃进说。
傅跃进(右二)在田间向农户传授大棚西瓜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