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刚刚过去的2008年,对我省畜牧业发展来说殊为不易,年初就遇到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生猪行情大起大落,下半年三鹿奶粉事件又给刚处于恢复发展期的奶业当头一击。
但让人欣慰的是,这一年来,我省各级畜牧兽医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生态畜牧业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长效防控,狠抓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不仅有效地保障了畜禽产品市场供给,维护了公共安全,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生态文明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基础更牢
这一年,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规模奶牛养殖场和乳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奶牛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产业扶持政策,省财政全年共安排落实生猪和奶业生产专项扶持资金12504万元。组织实施了生猪和奶牛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对53万头母猪进行了人工授精;大力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全省参保能繁母猪92.36万头,约占全省能繁母猪的66%。
这一年,我省还积极突破畜牧业用地、养殖污染等产业发展制约瓶颈,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全省生态畜牧业工作会议后,目前已有8个市出台了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其中6个市共确定扶持资金5700万元。各地按照“园中有场、场在园中”、“畜禽上山、肥水利用”的基本格局,已有近50个县将畜牧业用地纳入乡镇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全省共树立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典型82个;全面完成了1997个年存栏生猪300头、牛30头以上(其中杭嘉湖地区年存栏生猪200头、牛2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及25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还示范带动各地自行治理1200余家,全省畜禽规模场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0%,有效推进了传统规模养殖向生态规模养殖转变。
目前,全省各级立项建设的畜牧生态养殖小区达到528个,其中,省级畜牧养殖小区157个。为推进产业化经营,我省还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与养殖户联系紧密,有效实现产销衔接、利益联结的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省已建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944家,入社农户5.06万户,有54个合作社还通过了省级示范性合作社认定。
畜禽产品安全,支撑更多
这一年,我省针对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的新形势,以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和提升科技支撑水平为抓手,严密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狠抓畜禽产品安全监管,有效保障了畜禽产品的市场供给,维护了社会公共安全。
在动物防疫上,我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全年共拨付免疫、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1亿多元;研究完善了各种动物疫病的免疫程序,细化了《浙江省动物防疫场所监管办法》,全面落实了全省2.7万多个重点防疫场所的防控责任;大力开展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示范乡镇(村)和示范场建设,有35个动物防疫示范镇村通过省级验收。
针对三鹿奶粉事件对我省奶业生产造成的冲击,我省一手抓质量监管,一手抓产业保护,全面组织开展了奶站清理整顿、饲料专项整治和奶业产销促进三大行动,没有出现因鲜奶滞销而宰杀奶牛的事件。
这一年,我省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养殖环节、出县境和屠宰前生猪“瘦肉精”的抽检频次,采用例行抽检、拉网抽检、突击抽检和出县境抽检等方式,全年检测达到50余万批次,43个生猪外调县出县境生猪“瘦肉精”抽检率达到100%。
服务基层群众,措施更实
这一年,我省以山区海岛兴牧富民工程为抓手,继续加快推进东南部丘陵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在36个乡镇新立项建设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发展项目,并在这36个乡镇组织开展了技术集中培训和专家到点巡回培训,有效提升了项目规范化建设水平和养殖水平,还确定了一批特色畜牧业示范区(带),以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截至去年,山区海岛兴牧富民工程项目已惠及全省183个乡镇的1.5万多农户,科技示范户年均增收2.5万元,一般农户年均增收也达到3000元,对促进山区海岛畜牧业发展和山区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一年,我省还积极开展畜牧兽医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年共开展防治、检疫、兽医化验、家畜繁殖、饲料化验、饲料中控操作等六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21期1700余人次;积极开展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规模场(户)业主的培训,促进了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