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蔡真妮移居到北美,那时儿子小州7岁。后来她又生了女儿凯莉、儿子三猪。现在,他们一家住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三个孩子分别上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蔡真妮大学念的是师范,在国内当过老师,教育孩子有自己一套想法。但到美国生活后,异质文化的冲击,使她的育儿方法不得不改变。经历过用国外方式管教孩子的“痛苦”后,蔡真妮真切地领悟到了中美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咱们拿孩子当“物”,他们把孩子当“人”
“老外当父母的,特别尊重孩子,跟小孩说话,父母都要蹲下来,平视孩子。他们把孩子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从小就让孩子自主,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到人家做客,主人拿东西给小孩吃。这时,一般中国孩子都要看父母的眼色行事,等爸妈发话才敢动手。老外的父母绝对不表态,拿不拿,吃不吃,是孩子的事,你自己决定好了。”蔡真妮说。
在美国这些年,蔡真妮说她没见过一个老外的小孩是大人追着喂饭的,都是自己吃。“老外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像咱们,只要孩子学习好,生活上的事老妈全包了。”有了三个孩子后,蔡真妮参加了当地的“妈妈俱乐部”。跟美国妈妈比,蔡真妮感觉美国妈妈对孩子更放手。“咱们见孩子摔了,会赶紧扶起来,她们不。她们认为,你摔跤了那是你自己不小心。摔痛了吧,下回该知道注意了。”
在“妈妈俱乐部”里,蔡真妮不断地自我调整,有意识地接受美国好的育儿观念。“那些美国孩子,不管学习好坏、高矮胖瘦,个个都是趾高气扬,神气活现的,谁都觉得自己特重要,是个人物。”
美国父母不仅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也极其看重。有天下午,邻居茹娜让蔡真妮的大儿子小州帮她家割草。茹娜要出门,把装着割草工钱的信封放在信箱里。等小州完工了,却发现信箱里是空的。
晚饭时,门铃响了,蔡真妮开门一看,是茹娜和她4岁半的儿子卡顿站在门外。卡顿两眼通红,显然哭得不轻。茹娜说,她在儿子枕头底下找到了钱,证实是小州的钱后,马上领儿子还钱、道歉来了。她叹口气说,卡顿被宠坏了。现在,已到了让他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时候了,而且犯了错误要去面对,要自己亲自改正才行。
美式教育的“绝活”——鼓励
凯莉上的小学,一年开两次家长会。开会时,老师都是和家长单独谈。“老师不但不告孩子的状,而且说的全是好话。照咱中国父母的思维,就想知道孩子有啥缺点,改正了才进步不是?开始,我直截了当地问,老师绝对不直接讲孩子哪里不好。”
知道凯莉话特别多,蔡真妮忍不住问:她喜欢说话,会不会影响到你上课呢?老师乐呵呵地说:凯莉太开朗了,我非常喜欢。她哪天没来上课,我会觉得教室里少了点什么,一下子没有了生气。瞧瞧,人家多会讲话。我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我都觉得她太吵了,老师能一点没感觉?但她会从好的角度想,把凯莉的多话,绝对看成优点,加以赞扬。”
从上一年级开始,班干部就是大家轮流当,上讲台演说,人人都有资格,怎么讲都行。那么小的孩子讲话也没个章法,嗑嗑巴巴的,可老师同学都热烈鼓掌,夸好好好!你太棒了!刚开始,蔡真妮捉摸:是不是就这一个老师这样?她留心观察后发现,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老师全一样。蔡真妮由此悟出了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最大特色,或者说“绝活”——鼓励。
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在学校学一门乐器,至于学什么,由学生自己选。乐器可由家长到店里租。选乐器那天,蔡真妮没料到凯莉选了中提琴,因为中提琴在乐队里只是个伴奏的。
蔡真妮又习惯性地从中国父母的角度想,她就劝女儿学小提琴。“不要!我不喜欢小提琴的声音。”凯莉坚持不换。“要在国内,我肯定会想办法把她给拧过来。现在,我却不愿意那样做。虽然心里别扭,但我知道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毕竟学琴的是凯莉,她有这个选择的权利,我得尊重她,这是做父母最起码的原则。在这边,凡事都是这样,强调孩子的选择权,大人必须尊重。所以,小孩一个个特别有主意,他们打小就被培养出了这种态度。”蔡真妮说。
学习只是很小一部分,
健全人格的培养更重要
蔡真妮的大儿子小州今年上11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三。小州的学校,学生社团有上百种,还有各式各样的运动队。每天下午两点多就放学,学生个个都要利用课后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啦、训练啦、比赛啦。还得忙着恋爱,开Party,打工去。
“很疯狂、也很快乐!可以留下很多记忆。看我儿子的高中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让人羡慕。我真觉得,学习只是很小一部分,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蔡真妮说。
蔡真妮在国内有个表姐,她女儿学习很好,为了让孩子一心学习,表姐从小到大不用孩子干一点活。高考前三个月,表姐的女儿一人得了三项优秀学生奖,有同学妒嫉不服气,对她挖苦讽刺。本来不善跟人打交道,被人中伤又不知怎么处理,加上高考的巨大压力,表姐的女儿精神崩溃了:紧张焦虑,出现幻觉,只要一想到上学,就头疼得满地打滚。表姐领着女儿四处求医后,状况才好转。
蔡真妮觉得这不能全怨孩子,表姐的育儿观念和方式都有问题。“孩子读高中、上大学了,当爹妈的还不撒手,事事操心,样样干涉,代替孩子作选择,这实际上是让孩子为父母活,是在精神上控制孩子,孩子成了父母的傀儡。”
也许,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父母们,都要习惯一件事:别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别对孩子为所欲为,别紧紧抓牢孩子不撒手。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给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相信你的孩子。
(摘自《中国青年报》 董月玲/文2008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