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提起建德的霞雾牌有机山茶油,不少人并不陌生,它曾被评为省农博会金奖产品,是建德市现有5个品牌茶油之一。
油茶是建德的传统经济林产业,现有种植面积4.27万亩,其中面积在500亩以上的行政村有21个,常年平均亩产(籽)一般在30-36公斤(折产油7-9公斤),亩产值281元,全市年均产值1201万元。全市现有油茶加工企业30余家、茶油品牌5个,有的茶油品牌在全省同行业中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该市相继成立了市油茶产业协会和5个油茶专业合作社,对油茶产业的有序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
——明确思路,引导产业发展。从“十五”开始,建德提出“恢复振兴油茶产业”的思路。2005年,该市将油茶产业列入农业主导特色产业,从政策上给予引导,要求以低产油茶园改造为重点,恢复现有成林油茶园的产量。对油茶低产林改造基地给予每亩50-200元的补助,对油茶加工企业完成立项技改任务的,一次性给予技改资助3-5万元。2008年,该市进一步将油茶产业列为特色产业,出台扶持政策,对低产林改造给予每亩补助50元、良种造林每亩补助100元。
——创新机制,带动产业振兴。针对油茶林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农村许多劳动力外出打工、林地荒芜的情况,该市积极鼓励企业、大户进行油茶林流转。几年来,已有5000余亩油茶林流转到企业和大户手中。大同镇镇源村农户吴土根,转包了本村一外出打工农户的15亩油茶林,经过几年精心管理,2007年采收后加工茶油185公斤,扣除转包费,收入近5000元。
——项目带动,示范促动。5年来,建德市结合省、市油茶低效基地改造、油茶无公害丰产模式推广、油茶示范园区建设等项目,共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2.2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如大同镇镇源村村民梅荣品的5.2亩油茶林,经过低改后,2007年采蒲1280公斤,产油130公斤,每亩产油高达24.9公斤。
——分类施策,科学推行低改。如对荒芜多年、杂灌混生但长势尚好的油茶林,主要采取劈山、除草、除萌等措施,有效拓展油茶生长空间,增加有机肥,减少水肥争夺,促进根系生长。该方法农民乐于接受,又能在短期内较大幅度地提高产量。对已进行一般管理(每年1-2次劈山或铲山)的基地,如大小年明显的,则进行有重点(指高产、稳产株,农户基本了解其分布)的挖沟施肥或少施肥(30-50斤/亩复合肥),获取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重视良种化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良种是油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该市通过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的帮助,于2005年引进了油茶良种22个,建立50亩油茶品种园和50亩良种采穗圃,营建了近200亩的油茶良种造林示范基地。目前,该市已初步确定了适宜本市发展的优良品种及配比,并着手进行油茶良种苗的培育。
——加强专业组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随着油茶产业的振兴与发展,为加强在技术、信息、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协调、服务与互助,2006年,在政府部门的引导支持下,由52个会员组成的建德市油茶产业协会成立。之后,为更好地推动油茶产、加、销的有机结合,该市又先后组建成立了5家油茶专业合作社。其中,大同霞雾山茶油专业合作社的1.56万亩油茶基地,已通过国家有机食品基地认证,产品销往杭州、上海、北京及内蒙古等地,去年销售收入达到58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