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道德法制

小山村里藏着大秘密——

胶丸做手脚批量产假药

  在新昌县儒岙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貌似普通的农民房里,竟隐藏着一个惊人的假药“生产车间”,数以万计的阿莫西林等假药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日前,涉案的犯罪嫌疑人被绍兴市法院依法进行了审理。
山村里的“用电大户”
  新昌素有“全国胶丸之乡”的美誉,而制售假药,一直是当地重点打击的对象。今年年初,新昌县公安局驻药监职能室民警得知儒岙镇圳塍村有一处制售假药的窝点。
  儒岙镇圳塍村地处偏僻山区,村子并不大,但要找到制假窝点,也绝非易事。民警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小山村没什么工厂,村民家庭用电一般很省。大规模生产假药的用电量肯定要远远高于普通农户,村里的“用电大户”很可能就是嫌疑人。
  经过10多天的观察,民警基本确定制假窝点就在一户单门独院的农舍之中。由于该窝点不是每天都生产,为确保人赃俱获,警方又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查工作。今年4月29日,新昌县公安局会同县药监局对该处农宅进行了突击检查。当场将正在生产假药的张某夫妇及2名工人抓获,查扣假药原料粉3460公斤,成品假药胶囊651万多粒及大量作案工具和账单票据。
做胶丸生意的药商
  经侦查,制假窝点的主人,今年36岁的张某是新昌本地人,长期从事胶丸销售工作。3年前,他在河南唐河县开了一家胶丸厂,但由于经营不善,一年后工厂便倒闭了。而就在这期间,张某结识了一大批不法药商。
  据张某交代,今年2月份以来,其在做正规胶丸生意的同时,也替河南上家进行假冒药品的生产加工,从中收取加工费。生产所用药粉全部来自河南上家,他所做的是按照上家的要求,将药粉套入空心胶囊中,在胶囊上印上相关药品名称,最后将加工好的“药品”通过货运公司发货或直接由对方过来提取。
  在审讯时,张某有着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为此,专案组赶赴各地收集相关线索,走访调查20余人次。经周密调查,民警基本掌握了张某生产的次数以及生产的批次,并在他的通讯录中找到了一个叫“孟老三”的手机号码。张某不得不承认,他的河南上家就是这个“孟老三”。
紧急追缴“毒药”
  从张某的交代以及他手头的物流运输单据显示,这是一个组织严密、人员众多的假药生产团伙,其上家在河南。这个团伙的成员包括生产、运输、胶丸提供等多个“工种”。
  5月20日,专案组一行四人赶赴河南安阳抓捕“孟老三”。5月27日,在当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专案组成员在河南安阳市高新区前张村一厂区内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孟某、高某。
  孟某就是张某口中的“孟老三”;高某是河南长运物流公司的老板,他主要负责假药运输。在他们租赁的厂区里,专案组缴获了一大批制假设备,以及半成品白色粉未18袋,共计573公斤,棕色粉未1袋30公斤、聚氯乙烯固体药用硬片84箱。这些粉末就是制造假药的“药粉”。
  孟某承认了张某替他生产假药的事实。但是,他一口咬定,叫张某生产的近600余万粒胶囊货已发出,没有库存。专案组分析,张某生产的假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张某也并不是孟某唯一合作者,在当地必定还有其他窝点。
  果然,专案组的判断没有错。6月底,在河南省安阳县文峰区雷寺庄一农户家中,专案组顺利查获了308箱已加工成成品的假药,并连夜组织力量将其拉回新昌。
  与此同时,专案组在当地银行的帮助下,发现2008年2月至4月份,郜某、陶某、陶某某等人与张某有大量资金往来。面对事实,张某承认与他们也存在假药交易。
  今年7月,郜某、陶某、陶某某等人相继落网。
  经查明,该犯罪团伙生产假药8380余万粒,案价达4142.7万元。同时警方还缴获大量制假设备及制假原料、成品、半成品。
(王青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