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林业新闻

情系林农15载

——记松阳县西屏林业站站长周关明

  周关明,松古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务林人,一如祖辈,延续着竹子“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的品质。
(一)
  1993年县里换届调动,35岁的周关明主动要求从行政部门调到林业部门工作,当上了西屏林业站的站长。
  “我在山里长大,对林子特别有感情。”周关明说。
  为了尽快掌握植树技术,周关明虚心向林农请教,与林农同吃同住……
  树会种了,地形图又难住了他。
  “一圈圈的,绕得我眼都花了。”于是,周关明三天两头与技术员深入山林,现场学习设计、规划等实际操作。
  要做事,就要先知道什么不能做。“林业法规有290多条,不学不行。”在同事的帮助下,如今的他已成了“政策通”。
  虚心,让周关明从一个门外汉变成内行人。2007年,他被评为丽水市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
(二)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松阳,林业工作只能用“难”字形容。
  2005年,四都乡午岭村发生了集体滥伐事件,每人砍了三五棵树。
  周关明带工作人员在村里蹲守一个星期,把村民滥砍掉的50多立方米的木材全部收回。
  这件事让老周深深感到:“帮助他们脱贫才是关键。”
  几年来,老周带领技术员跑山村、爬山头,因地制宜搞起“一乡一产品”计划。
  郑宗坤是杨梅重点产区水车乡的村干部,白天他跟老周出外找销路,晚上他招来林农听老周讲技术。如今,水车乡400多村民一年种植杨梅的收入达70多万元。
  2007年,四都乡休闲山庄项目建成。2008年,岘背林场香榧基地落成。
  为促使林农增收,周关明在辖区内开展技术员与特困林农“1+1”结对帮扶,受到了林农的认可。
(三)
  中国人办事讲求个人情味儿,尤其是和百姓。
  山上忙活了一天,百姓给你递枝烟、倒杯水,那是百姓的情,周关明接受。但是谁要是想走个后门,送他点东西换张采伐证,免谈。“关系要搞好,自己要管好。”按照老周的说法,拿百姓的钱,那是昧良心的。“国家一年发我3万,20年就是60万,哪个老板能给你60万?”
  不拿林农一分钱,让老周在农民那里格外吃得开。
(房田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